一入毫端名自扬,韭花蘸得墨痕香。
千年想见杨虚白,昼寝南窗午梦长。
韭花又名韭菜花,是秋天里韭白上生出的白色花簇,多在欲开未开时采摘,磨碎后腌制成酱食用。食之能生津开胃,增强食欲,促进消化。
追溯中国人吃韭菜的历史,当开始于春秋时代。《诗经·七月》里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春四月之初用小羊和韭菜祭司寒之神,可见韭菜在中国食用的悠久历史以及在当时的珍贵。而韭花的食用则是在汉代,《齐民要术•种韭》引汉代崔缇《四月令》说:“七月韭菁”。“韭菁”即韭菜花。韭花的食用算起来也有2000多年了。
韭花的制作方法大都是磨碎成酱状,元人耶律楚材《鹿尾》诗道;“韭菜酷辣同葱薤,芥屑差辛类桂姜。””韭菜花除了是涮羊肉必不可少的调料外,还是东北特色菜“川白肉”的必备佐料。用五花猪肉片,酸菜、粉丝加骨头汤大炖一锅,佐以一碟韭菜花,或卤虾酱,或豆腐乳,或豆豉辣酱,或芝麻酱,是冬天里东北人最特色最实惠的家常菜了。
当然,韭菜花也可炒来吃,那是秋令时菜,韭菜未放,满是骨朵儿,带着韭白切成寸段加肉丝一起炒,清香异常。
小时候我在农村老家里,每年秋天母亲都要采摘一两筐韭花,洗净后上碾子碾成细末,还掺上几只青红辣椒,然后封坛,几天后即可食用,微辣中韭香四溢,就着酸菜白肉血肠,似乎任何美味都是多余了。后来生活在城里,只能吃商店里买来的韭菜花,但每每入口都不是老家那种味道。近几年开始自己做,用绞馅机绞好后,装瓶放到冰箱里,但还是吃不出老家的味道,也不知是人变了,还是韭菜花变了,亦或韭菜花适应不了这种现代化的制作手段,只配用老碾子碾?
就是这样一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开胃小菜,却因古代文人的一封手札而改变了命运,被载入书法史,受后人顶礼膜拜。这封信札就是五代时人杨凝式的《韭花帖》。
全文不长,仅63字,不妨抄录如下:
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凝式)状。
作者叙述午睡醒来,恰逢友人馈赠韭花,尝后非常可口,遂执笔回信以示谢意。
大意是说:午睡刚醒,肚子正好饿了,这时友人来信,说送了盘韭花。正是秋初季节,韭花恰逢其时啊。可以解肥腻,堪称美味呀。饱腹之余,念念不忘。提笔写信,特致谢忱!感谢之至!感谢之至!
一次不经意的书写,使杨凝式暴得大名。究竟是杨凝式成就了韭花,还是韭花成就了杨凝式,不得而知。在中国书法史上,普遍认为“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其实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人,正是杨凝式。他以无所顾忌、无所牵累的心态书写自己的心灵,不期然地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自见一片新天地,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米芾形容杨凝式的草书“天真浪漫”,“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宋人欣赏杨凝式的心灵自由,个性张扬时,就特别推崇他的《韭花帖》。
一次友人间寻常的礼尚往来,便诞生了一篇传世的书法名作,从而使韭花登上了高雅的文化殿堂。其实,中国历代的传世墨宝大多都是为了记事而无意写就的,常常是无心插柳的事情,象《兰亭序》、《祭侄稿》等莫不如此。而今人总想栽花,可栽来栽去,却栽成了枯草,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有宋一代,乃至此后学杨凝式者,可以说是代不乏人,但能够得其神髓者却寥寥无几。
(注:部分资料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