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哲系书籍,要有大道视角。
人类语言,是对事物描述的抽象,主要是为了便于相互间交流。但不代表这些抽象概念就是牢固的。也就导致我们在思考事物的时候会被一些阶段性的抽象概念给禁锢。
那么,也就是说,哲系书的表述中,通篇会有很多概念上的小坑。如果没有大道视角,掉进某个小坑里就会有出不来的可能。因为很大程度上,那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受制于语言表述的局限。
有了大道视角,就会是,掉进某个小坑里,爬起来,掸掸灰尘顺着大道继续往前走。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通篇就两个概念,主体和对象,对象又分直接对象和间接对象。
把人的身体视作探测器,就太容易理解这种表述了。
意识,或者精神,或者意志,它们是对同一种存在的描述,这种存在脱离于物质,又通过物质去显现。
大道视角的面很广,并非局限于阅读哲系书籍。
和朋友交流,如果分歧越来越大,你就应该知道,探讨可能已经不在同一个维度了。表达者应该多角度去阐述,接收者应该多角度去发问。用以定位对方在讲什么,或者理解到什么程度。大道是朋友间交流分享,并不是开撕。
两性关系也一样。如果有清晰的大道视角,就不会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法自拔,让摩擦越演越烈。因为双方或单方会及时止住,让对方明白自己。
想起年少求学时,因为不喜欢英语老师,导致现在还只认识26个字母。就是因为当初大道视角没有建立。
普遍现象,并非偶然,祝好。
注:此处的大道视角,与常识中的大方向、大目标无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