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时候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无从下笔,为何?
细想,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因为需要写的或者可以写的太多,一个人所想到的都想写,造成大脑思维没有方向,思绪纷繁无厘头,就如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心烦意燥,平静不下来。而这样的心境恰恰是与真正进入写作的心态完全相悖的,写作是需要心静,头脑清晰有条理,这样思路才能理顺,才可能做到文从字顺,是这进入写作的基础。
因此心绪平和,文思渐盛,是写作的前提。
本来写作是不会你想写就一定直接接入的,就如前面提到的大脑空白;而是有时候,没有坐下来或者突然想到什么,写作欲念反而旺盛,有时候甚至是晚上睡不着而思绪翻涌,文思泉涌,所思所想皆为佳品,然而,等到要落笔为文时,又如潮水一般退去。这就存在一个写作上的文思情绪绪的空想与下笔成文的表达上的过程实现的艰难。想得美与写得好有时候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这个过程有一个思维的缜密流畅与表达的准确传神的无缝衔接的问题。
而这个衔接既需要写作者个人的天赋异禀,又需要后天的阅读润然积淀,更需要在此基础上把二者结合起来不断地坚持写作练习。因为这些都是写作这一吸收与吐纳兼容并蓄的综合素养之需。
正如有人写的:写作是一种软实力。它主要不是靠别人传授而来,而是靠自身体悟吸收并身体力行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去提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即便能靠旁人指导也还得经过自我的内化而为我所用才可以。事实上,语文能力多年来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已经说明他人的指导在写作上收效甚微,或者直接基本宣布了它的破产,然而,相反的事例却不少,写作可以自学成才完全无师自通,如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湘西沈从文、现代良心巴金都是我手写我心,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写作,在结合自己的禀赋与努力,以及后天的学习,终于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这也从侧面说明语文学科的自然属性,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悟性,悟性的高低,心灵的辽阔与狭隘,精神的丰厚与单薄,是决定一个人在写作上顺利与久远的关键。
所以,写作的艰辛,不足为奇,那是写作的本然,凡事都有其本质。古人曾说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写作,本质就是思维的创造,精神的生产,从无到有,从差到好,有文字的书写到情感的抒发到思想的升华到精神的凝聚,是从世俗的庸常到神灵的天堂,由一种人的境界逐渐升华并实现神灵的超越。这是写作上心灵的自我与精神的真我的完美融合,是人俗性的退隐与神性的凸显。
真正学会了写作,实现了自我生命表达的人,“则难者亦易”,而在心灵与精神上“不为”者,此事于他而言,“则易者亦难”,这是体现与展示一个人心灵与精神状态的最好作品。作为文明社会中的人,精神性是人的本质,而写作是精神的生产性行为,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人人都会写也都能写,然而,“为”与“不为”就在于人的意念,这就是精神与心灵强于弱的区别。
让写作成为你我的标配,成为人生的基本生活方式,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做性情中人,写灵性文字,为本真文章,不断留下你我的精神产品,在时间之流与历史隧道中,正如潘新和教授在语文名著《语文:存在与表现》中以题彰显的主题那样:存在与表现,乃人之本质,否则,如他所说:《不写作,枉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