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写作上所遇的问题很多,但是,这些问题,并非老师所能交给他们的,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正如一位大学教授所言:“一个人活到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再此,我也想说,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教学尤其是教作文一段时间后,还不承认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那这样的语文老师是没有智慧的。
学生的写作上,所有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或者说,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答,就在于作为写作者的学生身上,看他们是否愿意真正打开他们的“写作暗室”之门扉。
这个答案,我是用接近20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摸索出来的,时至今日,在学生写作这个事情上,发现写作主要并非在于教师的教,尤其不是写作技巧的指导,而是在于学生的读和主动直觉地写,老师重在如何牵引学生去找寻他们自己的写作暗室之密匙,如何开启他们自己真正蕴含着巨大写作潜能的写作之宝库,从而,完全打开每一个人“天赋人权”的表达力即言语生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禀赋和特殊才能,这就是教师的作用,带领学生去找寻、寻觅、探索、开启、保护他们的这一本身具备与拥有的写作天才与幽微暗室。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给力,尤其是学生,因为他们是写作的主体,他们的不断努力与苦苦寻觅并真正用心去开启并主动积极去追求,那个写作上拥有巨大能量的言语生命力,才能成为他们写作上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些答案,是在几十年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的过程慢慢悟出来的,也是一届一届学生用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的经历启发我的。尤其是第一阶段的思想上的困惑与领悟:学生作文写作,教师教不出来!怎么办?然后是第二阶段,借当下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确信与悟道:作文不是教,而是始牵引漫度化。当下的实践就是《星火》作文周刊的发表平台的创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写作不是写给老师看与改的,而是有它的真正的读者。这是一个写作者真正写作启蒙的教育,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导者管建刚曾说过,如何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即写作兴趣,这是学生写作的首要的任务。在《星火》创建并发表10期以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经提起并在量化后有了质的提升上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然而,在看完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后,理论的明晰,信心的坚定,终于更坚定了写作教学之前一路走来的曲线迂回往返不得要领的盲目。书中提到一个如何引领学生写作兴趣的问题就是创建发表平台。这和管建刚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殊途同归。因为潘教授说,在学生的写作上,或者说,在语文教学即作文教学过程中,“动力的缺失是根本性的缺失。”确实,当下学生,最根本的是没有写作兴趣即动力的丧失,于是,进一步明确学生拥有“发表意识”并慢慢形成“读者意识”重要性。
因此,在学生写作之路上,有几个问题必须面对,因为它们是不可跨越的,是开启人的写作言语生命力打开写作宝库暗室的必经之道。我认为这条路是有这么几个部分组成的路径: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任何一个人即写作者)要相信“人是言语生命符号”;然后,大量的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涵养作为写作者的才学识和写作所需的一切文学涵养;再次,就是在阅读之时必须大量尝试写作,真正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不断追求“立言”为目的的写作目标,即变消极被动写作为主动积极写作者。
天赋人权——天然之言语表达力
潘欣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归纳西方言语动力视源中把“类特性动力:言语机能是人的物种特性与本能”作为第一个动力元类型,其中他指出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代表作《人论》中,将人定义为“符号动物”。这一观点,直接指出,人类在写作这一言语表达上的能力是天赋的能力,是人生而有之的能力,人的一种本然状态。所以,我们完全有自信,每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写作者,我们都具有优秀的言语表达力。
然而,为什么我们不能写出作家那样的作品,或者达不到那种言语生命力的最佳状态?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罪恶魁首还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即言语表达自然人,我们不相信自己有顽强的言语生命力并能够写出好的作品,其次是生物进化论中的“用进废退”观点。第三是我们没有去挖掘并不断优化我们本来就具有的这种写作天然言语表达力。仅此而已,并不是我们没有,而是我们首先不相信,由此造成的言语生命力的弱化萎靡不振,从而“废退”,成为我们今天学生当中普遍的自我怀疑者,甚而写作恐惧综合症,从此“谈写色变”。
因此,作为人,首先要相信我们“人是言语符号动物”。相信自己具有天然的言语表达力,这是天赋人权的能力,我们身为人自带的天然能力。作为学生,我们的学习只是接受人类优秀文化不断浸染的过程,在文化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耳濡目染,时时浸润着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之外,更有课堂各种分门类别类别的学科知识的言语小环境,有着丰富深厚的言语资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陶冶滋润我们的心灵,我们更没有理由不相信,写作的心灵与精神没有给养,唯一缺失的就是你的主动猎取和学习吸收并心灵内化,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才能在写作时有容乃大,因为,写作是心灵与精神的产物,所以,只有不断丰富心灵的质地与精神的浩瀚,才能让我们的写作真正发挥言语生命力的强大动能。
对于在写作上言语表达的这一天然能力的“用进废退”,我们人类本能就是趋利避害的物种,自然就是选择“用进”的趋利而规避“废退”这一害处。然而,人还有一种惰性,这是人的劣根性,因为,写作是一个精神的生产,是一项涉及若干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因此,写作是一项艰辛而消耗极大脑力的活动。由人的这种劣根性惰性的使然,自然就逃之夭夭。因此,就必须要发挥人即写作者的积极主动性,这与写作者的终极目标有关的。就我们当下的语文学习而言,普遍的写作是为应试而写,说直接点就是为了在考试中拿个好分数,而这样的写作目标不仅是及其短视的,还是及其有害的,不但在写作的言语表达过程中感受不到精神和言语表达的快乐,反而徒增在写作本就具有的先苦后乐的创作之艰辛所带来的苦不堪言而屡屡产生畏难心理,人的惰性在写作过程中就凸显现了它的狰狞,从而,形成了当下学生写作心理中最典型的害怕写作文的现状。
最后,就是如何挖掘和优化语言天赋,这是“天生我才”之后的后天补充与助益,最需要的就是不断通过大量的阅读并写作这一过程的修炼与完善。天然的言语表达能力,具有原始的野性美,这是一种优质的言语表达能力的本色,但是,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也是一种劣势,所以,就要不断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学习人类优秀作家的经典作品中语言和思想的精粹,在一切优秀文化的阅读中不断去粗存精,真正做到舍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且,就写作本身而言,正如陆游在《文章》一诗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而得之。粹然无瑕疵,岂复须人为。”文章不是人写出来的,他是本然存在与世的,只不过是人经过生活和人生的无数历练之后,在大量的人文经典作品阅读后,人的心灵底蕴和精神给养都有了丰厚后,人的语言历经优秀语言的牧养后,写作上精神的丰富和言语上的敏锐自然就形成了。
因此,写作上的言语天赋,是天然本我的,但是相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境由心生”。只有不断发挥积极能动的言语生命本能,才能使天然能力自然而然。
牧养语言——储备之阅读海量化
在写作上,相信,人乃语言符号的动物本然,是第一步,真正让天然的写作本能即言语生命力不断壮硕和强悍起来,寻找到使人的写作能力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毫无疑问是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的阅读与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能力。正如潘教授所说:“心灵丰富,即内心世界充盈,包括学养丰厚、情感细腻、思想深邃。这些,主要得益于读书。”因为“真正善读书者,经过长期‘读、思(悟)、写’,便可获心灵自由。”
在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说阅读首先要明确“为了‘表现与存在’而读,是为了培育五大素养而读。”因此,他认为,语文教学或写作教学的“人的言语上的自我实现,才是阅读教育的总目标。”“就是说,要从学习写作的特殊视角,来看读书——阅读的目的,来看培养言语德性、人格等。”“最简单地说,阅读,是为了写作。”其次是要明确“读什么:读书言语动机,写作素养。”他说,写作素养分为智能素养与非智能素养。非智能素养的重要性大于智能素养。于是,潘教授进一步说道: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作”,写作有什么意义与价值,这是阅读教育之“本”、之“道”。然后是“怎么读:阅读须阅人,解读须解写。”关于这个方面,潘教授说,在学生的写作教学原则上要坚持:“以写为本、为写择读、以写促读、由读悟写、读以致写。”一句话,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指向写作,读的活动与实践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
为什么读、读什么与怎么读三者是读的全部内容,在潘教授的“表现存在性的言语生命力”语文论阅读观中,他的“核心命题是‘为教写作(培养写作素养)而教阅读。’阅读,指向言语表现与人的存在”。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就是文本案例,每一篇课文不过是教师与学生探索、借鉴与学习写作的一个桥梁,除此别无他用,偏离此中方向或目的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甚至南辕北辙。
为什么读。为提高写作素养,为滋养言语表现生命力的壮硕与强悍输入源源不断的滋养。前面说了,人的写作能力本是天赋,但是天然的生养状态,就有它的一种粗劣化,因此,必须在后天的言语阅读中通过大量阅读经典作品,从一切人类优秀的作者的优美的语言文化和深邃的精神底蕴中不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写作营养,在大量优秀言语作品的浸润与陶冶下,驱除自身写作上的迟钝与孥化的言语恶习和粗劣语病,这就是为什么读。事实上,写作上,无论是文体的形成还是语言风格的定格,都是与大量阅读分不开的,擅长一种文体,就必须要大量阅读此种文体,一个喜欢散文或小说的写作者,就会潜移默化受到自己喜欢的散文或小说的影响。任何成功的作家毫不例外,语言上也是如此,在学生的写作上,言语风格的形成,虽然与写作者个性分不开,但是与一个人喜欢读或大量阅读的文学种类分布开的,一个喜欢诗歌的人,长期大量地阅读诗歌,语言的诗化在他写作中会无形地体现在作品中,正如“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人,文化会融入他的气质里,体现在他的容颜中。
明确为什么读后,其次是读什么即阅读的范围,在阅读的品质上,肯定要选择经典作品,不只是读文学经典作品;在阅读的范围上,除文学经典,还有读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典等一切人类优秀文化。因为,写作,是一个纵横经纬、古今中外、无所不含的精神生产的事业,因此,人类的文化范围就是写作的涵养滋补范围。
因为写作,是一个关乎人的精神的产物,它关系一切人类文化与知识,是无边界无局限的艺术创作。在写作中,要想下笔文思泉涌、滔滔不绝,就得阅读中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广泛猎取并融合了文史哲等各类学科知识,取其精华,内化涵养。任何一门知识的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否则,就会在写作上难以触类旁通,也必然在写作的言语表达上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为,作为写作的智力性因素,需要才学识中三大基本素养。才就是聪明才智,学就是知识技能,识就是远见卓识。写作需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最加状态缺一不可方可完美胜任。
怎么读。在自身多年的阅读经验中,感受阅读是一门艺术,一门真正需要时间,更需要人生阅历佐证的艺术。阅读,首先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上的看过,而是需要伴随思考、联想与想象等综合因素参与的复杂活动。然而,目前大量学生,在阅读中,仅仅是用眼睛看,就连心也没有参与,因此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浅层阅读。这样的阅读,就连文字表面的浅层意思或是故事都知之甚少或不了了之,作为文本的整体和文字的深层含义以致言外之意就无从谈起。所以更不用说在思考与联想中左右逢源旁征博引思及八方虑于四海的。阅读,是一个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目视,更应用调动自我的一切知识与文化还有人生海海的阅历,它是一个囊括人类宇宙世界的知识文化无所不含的思维思想的集大成者。因此,怎么读,首先是文字关的打通,然后是知识文化关的相互联系,再次是人生阅历与世界微观与宏观世界的知微见著功力的培养。所以,阅读,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历史的艺术,更是一个空间立体的多位艺术。这就是阅读的无限性与无界性。
主动立言——心灵之写作生命化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把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教学,沦为了一种无生命化的死记硬背性学习,写作更是把学生变成了一种程式化应试式书面表达,语言与行文的乏力与死气,毫无心灵与精神的灵秀,行文间也丝毫不见言语的生机活力与灵动曼妙的情感生命力,更谈不上文章的思想与精神含量。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说:“不为‘应付生活’的写作(即超功利的写作),才是真正的写作。”而当下学生的所谓写作,不过是一种被程式化了的“非人”的写作。
写作,究其根本,就是人的精神性生产的产品。是“言为心声”,是“情动于衷,不得不发”的结果。然而,今天的学生的写作,既没有生活只需要而写,也没有为精神苦闷奋起而为。纯粹是无病呻吟式的为完成老师的“作业”而不得不应付了事,所写之“文章”就可想而知了,简直不是一个“惨”字了得。
因此,解决当下学生的写作之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树立一种建立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上,为生命、社会、人生“立言”的高度来写作,为自我对这三者的思考建言立说,为生命、社会、人生留下自己的真正的精神化产品,真正使自己的生命“不朽”于后世。这就是一种主动的积极性写作观,一旦有了这样的一种人生价值观,一种人生不朽的为“立言”而写作的生命观。所写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必是源于生命心灵精神的真情吐露,自然就有意识地去杜绝了那张无病呻吟的应试的毫无灵气的无生命特征式写作。正如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阐述:“动机、价值观是首要的,因为‘态度(动机、价值观)决定一切’。”而在这两者中,他认为“‘言语生命意识’是根本,是第一动力,第一生产力。”因为“言语动机、价值观认知,是语文教育最高层面的‘道’。其核心内容是言语生命意识、言语德性修养。”之所以如此认为,是因为“言语生命意识,是言语行为的元动力。言语德性,体现了言语境界的高度。”这就告诉了我们,人的精神和意识是气决定性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意识决定行为。”没有为人生不朽而“立言”来写作的态度或高度,就不会有不朽的表达和文章,自然,在写作的动力上就难以用生命去捍卫写作,况且,写作本就是一项艰辛的精神生产事业。
这就是在写作的另一个重要的主体能动性。潘教授在《语文:言语与表现》中说:“写作取决于主体建构。光有强烈的写作欲、表现欲、自我实现欲是不够的,言语主体精神世界的丰富是基础。心灵贫乏,精神枯槁,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想写,有再好的写作技能,也写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文章。”几千年前的陆游就写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而得之。”好的文章本然地存在于世,即我们的心灵中,然而,只是那些大量阅读,并勤于思考与写作的人,不断地丰盈了自己的心灵,滋养了精神世界,于是,在不其然间,文章自然而然地以灵感的形式进入了他们的神思,以泉涌的文思运行于他们的笔下。因此,在指导和牧养学生写作心灵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学生的好词章,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老师的牵引下,通过大量阅读丰富心灵,牧养语言与思想滋养出来的。然而,正如潘教授说的“写作取决于主体建构……言语主体精神世界的丰富是基础。”老师的指导与牵引重要,但学生的自我主观能动性更重要,否则,“牛不喝水强摁头”苦的是老师,然而,劳而无功,学生主体的丧失,必然是灾难性的,正如,在每日随笔的写作指导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多观察多思考才会有好文章,语言上要有主动的追求,才能有新美的语言。然而,不少学生仍然是被动之被动到极点,每日一句草草应付了事。即便流水账式记账也记得不清不楚,又何谈文章?所以,潘教授说的“立言”二字中的“立”就是心要主动积极,是主动进去积极追求,而不是躺平式摆烂,每日一两句式流水账应付完成任务,如此写作,何来长进?文学的本质是人学,因此,人立则文显,人废则文衰。
为了深入明确“立言”之“立”,他进一步说了:“‘立言’,基于知、情、意,即言语主体的知识(学问)、情感、思想内蕴,归根结底须‘有思想’。思想,是人之为人的本分,是言语之源,文章之本。”其中,“思想,是人之为人的本分,是言语之源,文章之本。”就是“立言”的本意,“言”即文章之根本,在于思想,没有思想的文章就是文字垃圾,谈不上文,也成不了章,自然就不可能使“言”即文章“立”起来。如何“立”言?他进一步说“文章是靠知情意‘养’出来的……知、情、意是写作的行为得以滋生,文章得以产生的前提。”也即文章的语言与思想,都是在大量的阅读与涵养过程中,在优秀经典文本语言的牧养下,在优秀作家思想家的宏大精神的精神给养中滋补壮硕起来的。而在三者中,他重点强调了“意”即思想,“知、情、意三者中,重心是‘思想’素养培育,思想力与思维方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思想力构成要素:感受力、推理力、判断力、质疑力、思辨力、反思力、批判力、创造力、建构力等,不可或缺。思想力是立言者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我们大部分同学没有文章可写的根源,因为思维的局促狭小,思维的拘谨不开化,因为这里提到的“九力”几乎全军覆没,写作起来自然无一力可发,不是本来没有,而是没有思维能力上没有主动积极追求的意志力,自然就沦丧了。
“对于写作者来说,缺的不是生活,而是心灵……写作行为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观察生活而是丰富心灵。生活是‘米’,心灵是‘酒曲’,有了酒曲,米才能酿成酒——文章。没有酒曲,米再多也还是米,永远不会变成酒。”这里的一个观点之际写作的要害:“对于写作者来说,缺的不是生活,而是心灵……写作行为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观察生活而是丰富心灵。”当下学生写作的干瘪无援,就是心灵和精神的世界干涸无源。心灵的枯燥和贫瘠是根本,精神的无聊和衰败根源。如此而来,写作自然就成为了无源无本的编造和挤兑,自然就成了谈之色变的苦差事。此外,“写作行为的高标是写作智慧,低标是写作技能。光靠写作技能是不够的。写作智慧与写作技能二者的差距,主要便是写作领悟力、想象力、创造力水平的差距。如果说这‘三力’间什么事最重要、最基本的,那就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洞透的领悟力与神奇的创造力。”这是我们当下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写作指导基于写前指导,而写前指导又基于“低标是写作技能”,玩的就是纯粹技法,全然无关心灵的写作智慧。写作技能是毛,写作智慧是皮,古人早就说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写作教学就这样走进死胡同而茫然不知。
“立言”的写作目标,“立”在思想,思想来源于心灵,心灵根植于写作者的主体心灵于精神的建构。
“一切写作技能,有想象力加盟,就会有超乎寻常的表现。反过来说,只要是出人意料的文字,就是有想象力的。”想象力,使文章语言化腐朽为神奇,让语言点石成金,也使写作者思维超越时空,跨越古今中外的维度,使写作者的文思实现无处不达无所不能无往不胜之出神入化的境界。“言语想象力则是一种智慧。言语智慧的第一要素是想象力。言语生命的养护,首要的是想象力的养护。”这就是“立言”的思想深厚之根本,心灵之活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人就没有活力,文章就死气沉沉。前面提到的文章写作思维“九力”根植于想象力,这就是“语智慧的第一要素是想象力”的真意。
写作,在于一个“立”字,目的为“立言”,根本在“立心”,“心立”则“言立”。一个有“立言”主动追求的写作者,必然是一个在写作语言与思想上积极不懈追求的人。
写作,本不是洪水猛兽,也根本无所畏惧。因为我们人类本就是言语的主宰者,人,本就是一个天生的言语符号,每一个人都是言语天才,只是因为你的长期忽略与放弃,这一天赋人权的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就处于静默状态,这是在“用进废退”自然法则下的结果,也是你自我放弃后的恶果。
只要,你勤于阅读,常于思考,在人类丰富而经典的精神文明成果中去拾取并吸收内化,海量的阅读,使你的心灵丰富,精神积淀厚实,一定会使你处于静默下的言语表达能力,也就是言语生命力壮硕与强悍,日益显示出写作力上优秀的言语天赋异禀。
然而,这一切,根源在于你是否想成为一个真正不朽的以“立言”为目的的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