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厅吃饭的时候,邻座两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孩子约莫六七岁的样子,不知道为了什么,正哇哇大哭不止。两个大人各自拿着手机看着,不时回过头看看孩子呵斥几声,孩子依旧哭着。看呵斥无法凑效,其中一个从包里拿出ipad。孩子很快停住了哭声,拿过平板划拉几下,熟练地找到了他自己要玩的东西。于是大家各自安好,皆大欢喜。
回过头看看我们身边,不管什么场合,难得找到几个不玩手机的。地铁上,公交车上,个个都是低头族,走在大路上,也随处可见边走边看手机的,餐厅没有WiFi那简直都不要想招徕生意,本来是大伙聚会,可真正坐到了一起却个个埋头看手机……
手机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从前婚姻咨询中有时会遇到一个问题:精神出轨算不算出轨?可现在这早就不是问题了,因为现代人几乎个个都在精神出轨,有几个人敢说他的婚姻中没有遭遇手机这个小三的?!从前的夫妻呆在一起,即使没有多少交流,但大家坐在一起看同一部电视剧,也算是共同的精神生活。而现在,大家一人一部手机,人在眼前,心却早不知跑哪里去了。
之前看到二美的一篇文章《机器人之恋》,说的是未来社会大家都不需要现实的伴侣了,定制了机器人作为伴侣。初看佩服作者的脑洞大开,认真想来却是细思极恐,因为互联网时代改变的不仅是人的思维方式,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和交流。
在心理学看来,我们的婴儿时代,通过与母体的的触摸开始有了情感联结,之后经历分离,我们渐渐长大,到成年之后我们开始寻求亲密关系,通过性和身体的接触实现与另一个人深层次的联结。在心理学的观点中,深层次的情感联结一定是跟身体的触摸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心理咨询师常常会给人建议说每天相互拥抱几分钟会有助于感情的提升。
但是现在的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是缺失的,他们和父母没有实质上的情感联结,陪伴他们长大的是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学会上网之后,我们有时试着在网上匿名的去吐槽或者发一些平时不太好讲的内容。感觉真爽!因为谁都不认识我,我可以畅所欲言。甚至,我的某个观点,某些言论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引发群体共振和快感。时间久了,我可能就习惯了到网络上倾吐,而不愿意在现实中去交流。
所以现在好多孩子都有所谓“网络成瘾症”,其实正是这种习惯的表现。特别是对于现在05后,10后出生的孩子,他们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而成长,加之前期亲子交流的缺乏,对于现实交流的能力更差,出现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更甚。有人说没关系,不是到成年的时候还有亲密关系可以弥补吗?可是当我们缺乏爱与交流的能力的时候,进入亲密关系是很难的。
有报道说中国成人目前的单身人口已经超过两亿。对于这个问题的出现,房价高,挣钱难固然是客观存在,但也不排除有很大比例的人是因为无法面对亲密关系吧。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调查,受访的年轻人中有一半以上表示恋人之间不好相处,交流起来很困难,所以宁愿自己安安静静呆着,很多人是主动选择了单身。那么,生理需求的问题要如何解决?
看过一组数据:淘宝网在双11当天平均每一分钟售出一个充气娃娃。我想大伙不会扎堆的都选在双11那一天购买,加上其他日子和途径的销量,大家可以算算,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如果说单纯将充气娃娃作为一种解决需求的工具那不算什么,但结合这两天的新闻:浙大硕士造了个充气娃娃,还跟她结婚了!
有没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是不是突然发现,二美笔下的机器人之恋,根本就离我们好近。因为人是习惯的奴隶,好像你养一只狗,今天带着它去散步,明天天冷了,你想着给它作件衣服,后天出门在外你可能就惦记着它有没有吃的喝的……放到充气娃娃身上也是一样。本来你可能只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可多睡几次,你就会慢慢产生感情。这时再去面对活生生的人,你会发现她那么多要求,真的好烦啊!算了,还是回家陪着我的娃娃过吧!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娃娃也是智能的了。除了不能生孩子,她几乎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当然如果你实在想传宗接代,发达的科学也能满足你。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的伴侣真的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虽然听起来很恐怖,但没办法,这就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改变,只能去适应。
无戒日更挑战第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