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即唐高祖,字叔德,唐朝建立者,618—626年在位。他出生在隋王朝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和北周最高军官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炳,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高祖李渊的姨母,因此,文帝与高祖比较亲近。十五岁的李渊被任命为隋文帝的贴身侍卫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显赫的家族背景为他后来建立唐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派李渊到军事重镇太原当留守,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尽管李渊镇压农民起义很卖力,也立了不少战功,但是,隋炀帝总是不信任他,派自己的心腹王威、高君雄做太原副留守来监视他。
李渊为此敢怒不敢言,他的儿子李世民决定帮他改变这样的境况。当时,反隋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二人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隋朝的统治不会长久,不如趁天下大乱的机会,夺取政权,才能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和利益。
李渊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他本不想反隋,但他却知道要保住家族地位和利益,不确立自己在朝中的牢固地位是不行的。
好在,当时他控制住了军队,但是要举事,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就嘱托李世民去发掘人才。李世民对形势观察比李渊更为仔细,他始终认为,即使李家不反朝廷,朝廷早晚也要对付他们,所以必须网罗人才,侍机起事。
比如,他发现刘文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到监狱去探望他,二人对反隋达成共识,并定下计谋如何劝说李渊。
第二天,李世民就派自己的亲信带着几百钱财去找晋阳官副监裴寂赌博,借此搭上关系,过了几天,李世民请裴寂喝酒,随后裴寂又回请李世民。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次,李世民突然发愁地对裴寂说:"皇上把我们李家看作眼中钉、肉中刺,真是朝不保夕啊!看来局势早晚将有大变!我很想乘机干一番事业,只怕我父亲不同意,您看怎么办呢?"裴寂和李渊的交情本来很深,听李世民这么说,想了想,说:“公子不必着急,我自有办法。”
裴寂想起,不久前李渊曾收下了他送去的两个宫女,便在这件事上做起文章来。
一天,他请李渊喝酒,两人喝得醉眼迷离的时候,裴寂就说:"都是我害了您,我送您两个宫女之事,怕要传出去了……"
李渊大吃一惊,吓得酒醒了一半。私留宫女,在当时可是灭门之罪,这便如何是好!悲寂赶忙说:"二公子世民怕事情败露,招来大祸,正在招兵买马,网罗人才,我看还是先下手为强,起兵反隋,也许能成功。总不能坐以待毙啊!"
李渊低头沉思了﹣会儿,无可奈何地说:"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
第二天,朝廷就传来了命令,要李渊出兵去镇压农民起义军。李世民又劝李渊说:"不要再犹豫了。平不了盗贼,是您的罪过,平了盗贼,也不会得到信任。还是快做主张吧。"李渊走投无路,这才下定决心,起兵反隋。
再说王威、高君雄在李渊身边也起了疑心,决定暗杀李渊,不想消息走漏。李渊和李世民先下手干掉了这两个隋炀帝的耳目,然后诬告他俩阴谋引敌入侵。
同年,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迈出了兴唐灭隋的第一步。
且说隋场帝杨广,整天沉湎于酒色,根本不理朝政,他所听到了也都报喜不报忧的消息。
有一天,杨广终于听到一些风声,预感到自己的隋朝江山不稳,夜间观星相,预测吉凶,越看越不妙。但是他不去想如何平定中原混乱局势,却一心想再往南走,迁都至丹阳(今南京),并派人修建丹阳宫。
与杨广来到江都一年多的禁军思乡情切,如果潜逃,捉住了也是个死。不如反了。于是得到几万禁军积极响应,大家包围了皇宫。
禁军冲进皇宫,宇文化及捉住杨广,押到前殿,司马德戡和裴虔通各拿一把大刀,站在杨广身旁。杨广从来没见过这种阵势,战战兢兢地问:"你,你们要做
什么......我有何罪?”
禁军郎将马文举列举了杨广的种种罪行:杨广叹中气: "我是对不起百姓......”
杨广解下身上的丝带,交给马文举。两位将领在杨广的脖颈上缠了几圈,然后用力一博,这个杀父害兄的皇帝,只挣扎几下,便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李渊在长安听到杨广被杀的消息,有些难过,毕竟他们是表兄弟。实际上,把杨广赶下皇帝宝座,也正是李渊的打算,没料到禁军将领们替他除掉了这个绊脚石。
不久,李渊觉得时机成熟,便逼使小皇帝杨侑禅位。
三十八年前,杨佑的祖父杨坚篡周,逼着小皇帝宇文阐禅位;三十八年后,李渊又逼使杨坚的孙子让位,历史重大事件,
有时相似得惊人。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死后,李渊废掉隋恭帝杨侑,改国号为唐,自己当上了皇帝,称为唐高祖,定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