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翌汐
不算今天,在简书写文已经41天,一共41篇,计55368字,回头翻翻文章列表都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原来写了这么多文字啊……虽然阅读量、粉丝数和喜欢数表现一般,但是我敢说,一个多月以来,没有一篇是敷衍了事的。
四十多天了。
我并不觉得日更四十多天有多难得,简书里有很多写得比我好、并且坚持得比我更好的大神们。但本着“只和自己比”的自嗨态度,我觉得值得总结一下日更于我而言的意义所在。
— 01 —
原本下定决心报365日更营的时候,是抱着“大不了每天写1000字日记”的想法参加的,说实话当时没有太多心理压力,因为按照经验,每天花费在写文上的时间也大约只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而已。
日更1000以上的输出毕竟强度还是蛮高的,很快地,之前积累的话题和思考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不得不每天保持高强度的阅读或观影输入,否则就会面临素材枯竭的危险。
同时,随着练习的深入,对自己文章的要求也慢慢提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自嗨了,而更希望能够输出一些“干货”,以求不浪费读者阅读的时间。由此,写作需要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少则两个小时,多则六个小时不止,牵扯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谓不多。
期间经历了不少次头脑空白的卡文状态,而我觉得最困难的,不是没有素材可写,而是开始嫌弃自己的文字。
上周末就是这样的一段瓶颈期,找一个话题,写了两三百字就嫌弃,删了重新找话题,再写几百字又删……反反复复,以至于在电脑前枯坐一整天都没能写出一篇文来……枯竭得令人绝望。
幸好这周好像又不嫌弃自己了……
— 02 —
我没资格就说日更有多好,因为简书里很多大神说不应该日更的,秉持的观点就是日更出来的文字没有经过推敲和沉淀,烂。所以看到这些说法的时候我总是要心虚地回来翻翻自己的文章是不是也烂……
但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是愿意继续坚持日更。
《曾国藩家书》里,文正公曾说过一段话:
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如未沸之汤,遂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熬肉,要先用大火煮沸,然后再用文火熬。如果没有煮沸的话,一直用文火,越煮越不熟。
我觉得写作练习也是这个道理。刚开始用日更这个“猛火”,等到自如运用写作这个技能时,就不必日更,而转为“文火慢熬”,在技巧上下功夫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万小时理论虽然在其科学性上略有偏颇,但是练习一项技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是必然的。那么日更所投入的时间更为密集,也就能离熟练更近一些。
当然,我指的是跳出舒适区的“刻意练习”,而非只是凑时间。
— 03 —
日更确实挺难的,我每天都怀着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断更的战战兢兢的心情,不敢承诺完全保持日更,毕竟工作和生活难免有突发状况。
所以回望这四十多天来(上周末断了1次,第二天补上了1篇),情绪很微妙,既有“竟然坚持这么久了”的感慨,也有“写作让我变得更好”的感恩。
是的,我感恩写作这件事。
我是典型的“理科女”,加上平时公文写多了,思维偏向理性,语言也比较生硬,写文章恨不得罗列一二三,抓到个道理就要咄咄逼人想要说服别人,情感表达能力为零……
如今看看,文字有了一些温度,思维表达也能审慎很多--尝试用更加中立客观的态度来谈论,而非居高临下地传授,我觉得可能这也能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些观点的表达方式吧。
写作让我变得更温和了。
我试着转述读书笔记,尝试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尝试用更好奇的眼光观察世界,尽力感知以往从未在意过的景物和情绪,抓住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念头……
写作让我更敏锐。
写作,是自己和自己反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很多时候,在我没写出来前,我都不知道自己原来想了这么多,由此我庆幸能写下来,无论是思考还是情绪,都是我所度过的时光所留下的痕迹。
我也愿,一直写下去。
我是翌汐,笃信“时间看得见”,并努力用文字凝练时光。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请点“喜欢”鼓励,谢谢。
365日更训练营 第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