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是我记录时间的第七年了,这辈子的尾端,从记录时间以来的重生之路已经在群里做过分享,也是我公众号的首篇,在这就不赘述了,我很幸运,《把时间当作朋友》2009年6月份出版,我在悉尼一个中国书店里居然就能买到,并在10月12号首次阅读,就此开始了重生之路;又很幸运的在第七年即将开始的时候,加入了七年成长群,找到了组织和战友,就好像老天爷和我说:“六年前你个死样,也就是觉得你人不错,给了一次机会,好在你表现还行,紧紧拽住了,这一辈子玩得挺嗨吧?!这不,又出现了下个七年辈子的机会,还不赶紧去!”于是就颠颠儿的来了,果然加入了成长为乐的环境,遇到了并肩作战的战友,结识了携手相扶的朋友,这新辈子还没开始呢,就有了我平生最珍惜的收获---朋友,真是此乐何极啊!
因为幸运接触《时间》早,所以到现在算是“资深时间记录者”了,我管自己叫“Senior Timer”,于是不少战友都问我记录时间到底好在哪里,或是意义在哪里?
坦白说,我也不知道!
因为我目前也只是践行者,而且仅仅才第七年,要说意义在哪里,可能也就是已经逝去的始人柳比歇夫老爷子可能阐述明白,可惜他没有留下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其他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个人的体验、感觉、以及个人理解的意义肯定都不一样,在世的肯定有大有心得的前行者比我更有说服力,而且我个人也迫切希望有更多的人讲出自己践行时间记录的体验交流互动,所以就先抛砖引玉,写一下我个人记录时间第七年的心得。
那是悉尼Ashfield区的一个中国书店,挂着“新华书店”的招牌,但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店面不大,所以书籍也不是特别多,这是我最喜欢逛得地方,老板也和我相熟,每次一有新书就会给我打电话,2009年大约是9月底,具体日子不记得了,入手一摞新书,《把时间当作朋友》就是其中一本。我从来不喜欢开车,直到现在也是,因为在地铁公交上可以读书,10月12日,在去学校的火车上,这一天我记得特别清楚,甚至当时的心情、周围乘客的长相都历历在目,读到了记录时间这部分,激动到了不可自已的地步,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提升我效率的利器,因为我人比较笨,只有效率提升才能保证学到更多东西,不会掉队,所以就马上拿本书自带的书签卡在时间记录的那一页,开始拿一张从Notebook撕下来的纸上尝试记录那天的时间,并仔细琢磨这个方法会在什么地方给我带来最大变化,记得记录的是练字一小时,读《黄帝内经》三小时,《把时间当作朋友》一小时,看Donald Trump的“Apprentice”两小时,凡事的第一次总是记得清楚一些。
说句题外话,我看的是第一版,书要稍微大一些,而且书签一直随身到了现在,可以说是2009年10月12日以来唯一一件每天伴我左右的部分,包括现在(本文封面和附图),好像已经变成了最亲密的伙伴,要知道我妻子是2012年初认识,而且也不可能时刻带在身上,如果说《把时间当作朋友》改变了我的一生,那么这个书签则伴我见证了每一步的变化,怎么说呢,我宁愿舍弃2009年破产以来赚的所有身家,也不愿舍弃这张书签,财产尽失?!Big Deal?我有家人朋友,还有时间记录后学来的一身本事,东山再起也是分分钟的事。
首次记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接着读《时间》,倒是被书中的理念方法刺激的心潮澎湃,然后就是在学校发的课程表上随手写下读书几小时,练字几小时,上课多小时,追美剧看TVB多小时等,没什么正性,而且也不是每天都记录,每周大约能记个四五天,周末出去玩就老忘,但是心里已经有了这个方法,后来去Woolworths购物,人家送了一个巴掌大的新年Diary,从2010年1月1日雄心勃勃的设定了很多目标,减肥、学日语、读300本书、临摹字帖10页等,每天记录时间也是其中之一,才算是正式每天记录。
早上起来把当天的目标写下来,临睡前在每个目标后填入花费的时间以及时间段,效率倒是提高不少,可因为设置的N多目标都是假大空,就好像写下来就能完成一样,多数是满足自己完成目标的幻想,可想而知目标完成率不足50%,参加俱乐部减肥完成了,每天记录时间也完成了,其它学习日语就是直到现在也就会三句问候语,读书也就是100来本,练字顶多每天3页,但最大的收获就是养成了这个记录时间的习惯以及好多关于如何记录时间利于成长的思考。
2011年开始是从起床的那一刻以一个小时为单位写在本上,然后随身携带往里填该时间段的活动,基本上事无巨细、连上厕所、闲聊、发呆、出门等各种琐事都要在一个小时的单位时间内记录,随身携带,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慢慢的也养成习惯,甚至是有些偏执,要是不完全记录就会抓狂,就这么也持续了一年时间,年底总结发现效率的提升好像跟付出不成比例,关注点在时间记录上,而不是成长或效率提升上,为了记录而记录,这是大问题。
2012年开始,还是以一小时为单位,只记录对自己有益的事,比方说早上7:00-8:00,吃饭20分,同时美剧《斯巴达克斯》60分;9:00-10:00,读书《奇特的一生》;下午5:00-6:00,锻炼,其他的一律以琐事代替,比方说晚上9:00-10:00,洗漱、收拾等全部记录琐事30分,而且是一天在中午和晚上记录两次,就这么一年下来,效率又提升不少。
2013年开始,就好像《奇特的一生》里形容柳比歇夫对时间的精准感知一样,我也很可喜的体验到了感知时间的美妙,虽然跟大师还有天壤之别,但已经是妙不可言的体验,也就是说对自身的把控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这一年是我初为人父的重大转折,所以整年的记录都在与小儿初生的忙乱中变得很随心、却是很从容,颇有点举重若轻的感觉。
2014年开始对时间和自身感知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每天睁眼都预设目标,然后交叉规划时间的利用,基本是只记录成长、完成目标和陪伴家人的时间,果然效率又有提高,对碎片时间的利用简直达到了从未想过的地步,情绪平稳,心态平和。
2015年起到现在,时间记录就像生理本能,吃饭喝水一样的自然而然,不刻意、不强求,没有哪怕一丝斧凿的痕迹,就好像变成了基因的一部分,我们不会注意自己怎么吃饭、怎么喝水,怎么走路,时间记录也一样,即便是一早5点出门,深夜才回家,只要一打开时间记录本,这一天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会像纪录片一样在脑子里重演一遍,然后在手上输出有利于成长和目标达成的时间花费,整个过程不过两分钟,充实、平静,安稳入睡,到点就起,开始新的一天,如此反复,奇妙的很。
假如有一台摄像机日夜不停的记录我们的生活,一段时间即便是自己看,可能也会有不认识自己的感觉,很容易的就会发现很多可以改进的问题,这样成长的效率当然就会大幅度提升。时间记录初期就是起到这么一个作用,快速寻找问题,马上改进,让自己变得更好。大约从2013年起,不断记录不断改进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身、或是对大脑的的把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个角度说,时间记录就是大脑活动的痕迹,发现它,改善它,最终把控它,所以我目前的效率提升在什么程度呢?就是可以每一天在各种状态下无间断切换,不妨说读烧脑书《思考,快与慢》一段时间马上切换到读《大秦帝国》放松,如此互切可以持续5、6个小时丝毫感觉不到累;再比方说工作时通过数据计算风报比、估值情况、预算等一段时间后马上切换到世界政治、经济、地缘等宏观分析,这么着持续7、8个小时一点问题也没;还有工作或读书完出门我一般都是走路到地铁站,边走边思考写作的话题或是某个模式等,进了地铁马上切换自自成一届的读书状态,沉浸其中,所以我全年超过300天从早上4点起床,晚上11点入睡,中午静坐半小时或是地铁上打盹养神,除了琐事杂务和必要的陪家人时间,每天可以保证14-16个小时用在自己的成长上,锻炼、工作。阅读、思考,感觉就像是安装了作弊器一样,在时间和把控自身上沾了很大的便宜,这才仅仅是第七年记录,这么持续下去,嗯,要是有个厚积薄发,或是复利增长啥的,我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以上就是我从记录时间以来的过程和一些体验,抛砖一块,极度迫切希望和战友交流时间记录心得,欢迎留言或是写文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