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发现了眉宇间有个“川”字的存在,我就时不时地在镜子面前端详自己。说句心里话,越照越爱看。
真想告诉大家:在这百花盛开的春天,当我实在找不到哪种花儿更美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站在镜子面前。
我肯定,我的脸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完美的。其实认可了自己的独特,也就为自己创造了完美。
完美的生活就是从接受自己的独特开始的。
您可能想象不到,今晨我能对这句话略有所领悟,用了几十年,这要比领悟自小就被老人们念叨的那句“吃亏即是占便宜”还难。
按照心理的发展规律,一个孩子自8个月始就有了自我存在的朦胧意识,大约3岁才能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特的存在。在这个,孩子以为父母最棒、父母无所不能,父母当然也就最美。之后,会用10年左右来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来调整言谈举止,对审美的评判标准也会形成。而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开始逐渐脱离依赖,把自己的审美视野扩展到父母之外,诸如各种明星、偶像等就成了内心中最美的人。再后来,自我审美就取决于心理分化了。
分化良好的人,发展出了自尊和自信,便能深刻意识到,尽管按照美的社会标准,自己不是最美的却依然是独特的,这种人接受并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爱自己。
心理分化不良的人,自尊和自信不足,由于意识不到这是内心深处的安全感缺乏作祟,就只能以代偿的方式去苛求完美,而对自己的独特视而不见。
第一种属于常人,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伟人——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唯独不与自己斗,因此对诸如没有胡须或下巴长颗痣之类多数人以为的不足都能坦然接受且引以为荣。
第二种也属于常人,但属于心理不健康的常人:心理不健康的程度较轻者如我,没有别人提醒便发现不了自己眉宇间那个“川”字的存在;重者如那些美容整形机构的光顾者,非要花巨资遭洋罪把自己独有的(面部)特征抹平。
鼻梁比别人的低一点怎么了?垫高了才是美吗?
眼睛比别人小一点怎么了?非要把眼角开大吗?
眉宇间有个“川”字怎么了?非要去注射玻尿酸吗?
……
前几天接到一位求助者的微信,用疑问句对我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李医生,您知道一个始终接受不了自己父母的人会是多么痛苦吗?
我当然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比他更为痛苦的人——那些接受不了自己孩子的父母!
接受不了自己父母的儿女,可以选择躲开——眼见心不烦;可接受不了孩子的父母——比如发现先天缺陷或患有某种难以治愈的疾病,能够躲得开吗?
其实人生最为痛苦的,是那些接受不了自己的人!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当中,最常见的是那些强迫症患者;除此之外,大概就是那些不能接受自己面部长相或体型状态的人了。
在心理层面上,他们已经不属于常人。因此,便不能像我一般时常揽镜自顾,更不能发现自己在某个地方貌似潘安。
但他们也照镜子。
那句歇后语怎么说来着?前半句我忘了,只记得后半句叫“越照越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