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事务运作就越专业和成熟,唯有专业才能获取回报,比如医生、律师、科学共同体还有金融,所以这些充分竞争的领域对专业精神的崇拜贯穿始终,做出来的东西、展示出来的作品就质量高,影响力更大,在律法、思想、学术、科研等领域就经得起时间考验。
我们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项目主管、创业者都是头发花白的有领域经验的人,背后一长串金光闪闪的成就,因为成功导致更多的成功概率更大,比如海银投资高科技,有一条考察原则就是“双长制”,有技术的首席科学家,可以很年轻,但首席执行官一定是有过成功经验的、懂得商场规律的人。
反观我们,则是年轻人居多,从政府、到科研机构、再到市场,很多项目都是由急于出头的年轻人来做,弄出来的东西,要么与潮流一致,核心观点和基本逻辑可以说基本就是抄袭的;要么就是一味地反潮流,只图标新立异,甚至是骂街,喜欢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一套,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出名。虽然最后会有若干年轻人就此成名,但背后是累累尸骨,而我们的媒体和网络环境也喜欢迎合、还可以渲染这一套,撩动着一批一批本该沉心静气学东西的年轻人前赴后继,导致整个氛围和文化浮躁不堪。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草长莺飞、野蛮生长的时代如此,将来还会如此吗?
当然不会,我们也在不停进步,也一定会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作为新生代的人,我们一定要有动态思维和前瞻眼光,否则会被快速迭代的。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那么年轻人想出名有错吗?
有错!看看老早出名的张爱玲是什么下场,是个人都想着名和利,这是天性,但“名和利”也有本质的不同,“名”是影响力和声望;而“利”更偏向于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名利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相互影响甚至排斥,古语就有名利不可双得。人生漫长,年轻的时候,利大过名,绝不慕虚名而处实祸。
年轻人本来就血气方刚,追求名利的欲望无比猛烈,所以难免会急功近利,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表述显得自己特立独行的观点,最好能有耸人听闻的效果,这是最快速出名的途径,美其名曰营销,却在不知不觉中靠哗众取宠降低层次,而思想深邃、言之有物本就需要大量的输入、对社会的观察以及深刻的洞察力,这些都需要持久的时间精力投入,也是终生受益的素养。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就是人渴望虚名的天性,年轻人应该做的是打磨自己的脑力,闷声、低调的发财,要有生怕别人知道自己财富的理念,这样才能不断的累积,因为经济基础才是上层建筑的基石,为了虚名,是要应对大量信息的冲击,稍有不慎,就可能遭致飞来横祸。
名声要有相应的作品或者财富作为根基,年轻人可以靠项目出名,可以靠理论思想出名,也可以靠技术成果出名,要让自己与历史进程和时代背景绑在一起,这样就站得住脚,才有可能在发展大趋势中应运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