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长度,阅读需谨慎」
2015年,农历新年的前几天,我从上海回家。母亲去车站接我。
家在一个四线城市,因为是山东所以人口不少。每次回家除了到火车站,还要再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然后母亲就会在一个叫「眉南路口」的站牌等我。其实我可以打车直接到家门口,但是我更喜欢母亲去接我。
这次也是,母亲驾驶着那辆标志性的红色电动三轮,因为有些年头了,所以红色不是那么显眼,看上去更成熟一些。我跟母亲说这事的时候,她笑着说跟我一样,慢慢成熟了。
母亲有一项神奇的技能,无论我预测到达站牌的时间准确与否,她总是在我到达的前10分钟到达,有时候也带着我小外甥。
于是路上就是这样一幅画面:一辆老旧的电动三轮上,一个上年纪的妇女认真驾驶,后面一大一小两个男孩交换着自己的新鲜事,小男孩还会问给自己带的礼物等问题,这时候大男孩会尴尬。
这次回家之前,母亲就跟我说过家里装修了,所以一到家母亲就忙着给我介绍家里的变化。
她兴奋地介绍着厨房、客厅和卧室,我感兴趣的却是她一带而过的一个地方。在我的卧室里有两个大灯开关:一个在卧室门旁边,一开门就能摸到。另一个在靠近床的墙上,我可以不用下床就能关上大灯。这两个开关都能单独控制顶棚的同一盏大灯。
我问母亲为什么这里多加一个开关,她说「我知道你会在床上看书,晚上不能看完书想睡觉了,还得下床关灯,留一个开关在手边会方便一些。」后来确实用着很顺手,尤其是冬天的晚上。
直到最近我开始阅读设计的书,才了解到原来「好设计都是没有痕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还是一个不错的设计师。
日本天才设计师原研哉是这样理解设计的:设计的无尽可能性不仅沉睡在技术带来的新环境中,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环境里。新奇事物的创造不是唯一的创意,使人重新发现熟悉中的未知的感觉同样有创意。
这个怎么理解呢?
比如,母亲给我多加的那个大灯开关。以前不存在的时候,我也没有感觉不方便,但是自从有了它,我再去其他的环境里睡觉就会感觉不方便。在学校的寝室、租房时看过的好多个卧室中,灯开关都离着床很远。
实际情况是,我们附近的邻居家里,也没有一个卧室中有可以在床上控制大灯的开关。这也让我舅舅家的妹妹们很羡慕,因为他们也装修了房子,但是她们的父母就从来没想到多留一个开关。
你看,这就是原研哉先生所说的,发现熟悉里的未知的感觉。那个开关放在那里,你会感觉,它本来就应该在那里,但是在它出现之前,很少有人觉得那里应该有个开关。
你会不会觉得,这有些小题大作了,不就是一个可以在床上控制大灯的开关嘛。在大多数的酒店房间里都有啊,再说我读书不开大灯,搞一个床头的阅读灯不就好了。
但是,你得知道,设计师并不是一定要创造什么新事物,而是发现那种本该如此,而实际并非如此的事物,然后改变它。
如果你喜欢MUJI的产品,你就能感觉到这种熟悉的未知感,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痕迹的优秀设计。
比如,我最倾心的一款产品是CD播放机,我也是因为看到这款产品才真正喜欢并研究MUJI的设计。
这款产品的设计师是深泽直人先生,他设计的初衷就是让CD播放机无处不在,而又毫无存在感。所以当你去看这款CD播放机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有着普通的方形圆角外形,通身都是R角,这些都是在生活和自然中随处可见的。你把它放在客厅、卧室、甚至厨房都无比和谐,而且你都不会主动去注意它。
就因为它无处不在,所以这款CD播放机受到了全世界的喜欢。不管是国际设计大奖,还是真实的销售数据,都证明了没有痕迹的设计才是好设计。
按理说,设计师都明白这个道理啊,为什么还要专门拿出来强调?
我们先看一下这几款手机:
它们分别是强调双屏、facebook直达、整齐的一字型和多功能指纹按键。这些听上去很有设计感,但是只要你拿在手里,你就会明白,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功能,基本上是没法用的。显然,这些设计都用力过猛。
不要以为只有工业设计会用力过猛,在任何领域这种过度设计的痕迹都存在。
下面是某些内容分发平台的后台页面,虽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比如「发布」「草稿」等等,涵盖了所有能用到的内容,但是当你想设置定时发送,在选择好发送时间后,你能搞清楚应该点哪个按钮吗?
再看另一个没有提供那么多选项的平台的编辑页面,很清晰就能定时发送,而且其他编辑功能并未缺少。
同样的,在写文案的时候,也会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
比如下面的几组标题:
「完全惊呆」
「99%的人都不知道」
「不看后悔一生」
「不转不是中国人」
显然,这样的文案,即使引起了传播,也不会达到文案本身的目的。
我们都承认乔布斯时代的iPhone很好用,很优雅。但是你会发现初代iPhone之所以颠覆了所有智能手机,并不是因为它刻意设计出某项新功能。而是向着智能手机本该有的样子改进了。
当时的智能手机都是有键盘的,这是在功能机时代就有的,所以也沿用到智能机上。但是乔布斯认为智能手机的屏幕应该用来显示内容,而且智能手机之所以智能是因为丰富的软件,那么键盘可不可以智能一点:需要的时候弹出来,不需要的时候隐藏。于是我们就看到乔布斯的团队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应用新技术,而不是像现在的手机厂商一样,先考虑技术再考虑功能。
其实,以苹果的实力,去除实体按键,以虚拟键操作,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乔布斯为什么不做呢?需要的时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隐藏,这不是跟去除键盘是一个道理吗?
如果你用过全虚拟键的手机,你就知道为什么乔布斯要保留home键。因为改用虚拟键之后,人跟手机的交互方式会完全改变,但是新的交互方式并不成熟,体验不好。也就说,乔布斯并没有发现新的交互方式的熟悉感,这样的功能即使实现了,也会因为刻意的设计被用户抛弃。
比较一下,去掉实体键盘,拿到iphone的用户并未感觉不适,反而让大家觉得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全部虚拟按键,用过的用户评价都不会太高。我自己是在2013就用nexus4手机,全部的虚拟按键,体验实在是差。要不是因为那款手机太漂亮,估计不会用那么长时间。
所以,从好的设计角度来看,我认为现在的手机厂商,不管是技术驱动型,还是设计驱动型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无论哪种驱动,都会使产品为了技术或者设计而设计,从而让产品带有刻意设计的痕迹。最好的设计应该是生活驱动型。
如何才能做到没有痕迹的好设计呢?
回到文章开始,我在写开关之前啰嗦的那一堆话,那并不是用来凑字数的。一个好的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用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去发现在用户手中产品该有的样子。
这一点跟主流的小白视角、简单就好并不一样。只要你发现用户手中的产品就该是什么样子,那么是否简单,是否要使用新技术,是否使用了小白视角都无所谓,只要按照那个应该的样子把产品做出来就好。
实际情况是,以如此态度设计的产品,因为还原了产品本该有的样子,用户反而很简单就能上手。就像一个5岁的小孩,拿到ipad划拉几下就会玩了。
比如,我平时的读书笔记都是手写的,所以我用钢笔比较多,但是墨水瓶的设计实在让我痛苦。
一般的墨水瓶都是平底的,也就说墨水会平铺在整个瓶底,这就导致墨水还剩三分之一就不好吸上来了。墨水少的时候无法漫过钢笔尖,要是把墨水瓶倾斜又不好吸墨,所以每一瓶墨水用到最后都让我很痛苦。
这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到的液体容器都是平底的,但是在墨水瓶上这种设计就出问题了。墨水瓶不光要考虑盛放液体,还要考虑方便地抽取液体。
其实解决方案也很简单,保持墨水瓶的外部形态不用变,只要内部空间变为漏斗状就好。这样上宽下窄,不管剩多少墨水都会集聚在底部一点,用钢笔很方便就能吸上来。
这并不是创新,也用不上先进的技术,但这是一个不错的设计,不是吗?
最后,说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
昨天,我去理发,人多需要等。就像图片中的样子,座位的中间空着一人的位置,本来我想坐那。左边的哥们看看我,很自然的往右挪了一个位置,让我坐在最左边。好像排队等待做一件事,只能是空间上也要按次序坐好。
设计和我们平时做事也是这样,往往会因为固守思维定势,搞不出什么创新。但是所谓突破创新就会进入另一个极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都是不太合理的。
设计,往往是发现一直存在的事物的不合理之处。这些不合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以前就如此。所以当你发现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有让你感觉不合理的地方,尝试着找出不合理的证据。进而探求它应该有的样子,然后使它合理。
说明:本期参考资料《索尼设计,塑造现代》《深泽直人》《在设计中行走》《设计中的设计》《乔布斯传》《成为乔布斯》
辰一品给自己立下规定:用「CTE读书」方法,每天至少读完一本书。如果你想看看这小子能不能做到,或者你也想试试,可以关注一下这个号。
每天读一本书,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