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除了《儿童的人格教育》,还著有《自卑与超越》《神经病的形成》等。
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自信、勇敢、独立、坚强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无疑这是一部西方百年学术经典之作。对于平时读经典之作不多的一线教师来说,阅读与购买的欲望还真不够强烈。这次在新网师学习,因为需要完成作业,当然自己也恰好有每年购书的计划与任务,于是最近购买了这本书。
虽然快递14号就已经到了,但是还是今天去取的书。六天后才取显然是不积极的。晚上忙完其它事情之后开始翻阅起来。与往常一样,像这种倾向于理论阐述的书籍,看起来还真有些吃力,时不是时有些睡意。但是心想,这是一部经典之作,一定有其值得阅读的地方,于是又静下心来,迫使自己认真阅读。发现,用心读还是能读懂一些的。
读了前面一半,想到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本次作业,于是想起该去钉钉群里看一下作业的具体要求。进群之后,看到了星期六晚上郭老师讲课回放,由于周六参与其他分享活动没有参与直播听课,于是想,何不听一听课呢?
点开直播回放,一下就被吸引了。静静地把郭老师的讲课认真听了一遍。郭老师讲课非常细致,也讲得通俗易懂。这一讲大致讲了人格的统一性、追求优越与自卑情结。
正如书上所讲,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于童年早期,这也就是说一个人人格形成与家庭教育非常相关。而孩子们入学已经到七岁了,换句话说孩子们入学后,他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育责任意义重大。同时这也就定位了教师的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弊端上进行的。这让我深同感受。
我班上有两个孩子就值得一说。这个班级我是从一年级带上来的,如今已经是六年级了。这两位孩子的学习的确让我担忧,可以说我也束手无策。那么我是否能够从本书中获得一点启迪呢?
这两位孩子的情形基本相同,不过是一男一女。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做过家访。就以男孩为例吧。
男孩据说是试管婴儿,在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身体问题曾经休学过。在我班上读一年级属于第二年。在一年级学习中,孩子也能够考80多分,字写得非常不错,也很干净。
从二年级开始,学习成绩逐步滑坡。问题主要出现在对数的感悟能力特别差,这样一来就影响了计算能力,久而久之对学习期望不高,成绩很不理想。即便是语文也是如此。不过话又说回来,只要他写了的一般都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他一般无法写完试卷,好像考试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也许更多的来自于家庭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