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玩具不要随地乱扔,玩完就收起来,怎么就是不听?”
“这道题我讲过几次了?都说了,按照我的方法来,一定可以,你怎么就是听不进去?”
很多时候,因为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家长们便会出现情绪化,觉得孩子怎么都教不听,学不好,不如别人的小孩懂事。常常伴有这样的思想,也越来越可能出现情绪不佳的状况,大声苛责打骂孩子,这样教学的情况下,小孩也会心里觉得委屈,低落,学东西效率也不高。
家长只是口头说,没有实践
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自然也有管教的职责,很多爸妈在教孩子的时候,就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并未让孩子去践行和亲自尝试,行大于言,只是空谈,而不去让孩子实践的话,也会淡化孩子自身的责任感,从“知道”过渡到“做到”这个过程是需要去亲身体验的。
孩子没有兴趣,所以不认真学
当代的家长大多有这样一个通病,擅作主张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人生,觉得就是为他们好;孩子明明对画画有兴趣,却觉得上钢琴课比较好,小小年纪就要求去上各种辅导班,孩子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缺乏兴趣,学起来也会缺乏动力,没啥积极性。
没有恒心和耐力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本身的原因,一些事情,虽然他们有去尝试学和做,但是因为没有恒心和耐力,很快孩子就放弃了,没有恒心和耐力,对做事不能持之以恒,也会做不好。
与孩子相处时,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都极其重要,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好示范作用,引导孩子进步呢?
先做好自己
其实,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想要教育好孩子,其实家长就得先做好自己;想要和孩子构建友好的关系,平日里也要尊重、理解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事情。
很多孩子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做的事却走偏了,很大部分是由于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造成的。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那么恰恰对应的是,孩子也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就得先做好自己,不要因为孩子某件事,就不断抓住这个点来说教,如果长时间在孩子面前暴露负面情绪,那么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让他们变得懦弱,内向,消极,甚至心理扭曲,平时也要做好示范,当孩子的榜样,时刻传授正能量。
方法和实践都需要转化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不代表,孩子就必须得一味迎合家长去学习;很多家长觉得,自己都手把手教孩子了,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做事,都是需要在践行中领悟,将方法和实践都去转化,而不是空口谈。
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悟出来的,人生的经验是不可以间接获得。 我们可以作为辅助,为孩子指点迷津,让他们去思考和判断,但是万万不能直接给出结果,这样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学习能力,什么都靠家长去做,很难真正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