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曾在月球漫步的技术geek,跟一个写科幻的工程师坐在一块,他们聊的话题该有多燃多中二?
在上周末举办的极客公园GIF创新大会上,阿波罗11号宇航员、第二个踏上月球的人类巴兹·奥尔德林和刘慈欣进行了一场对谈。俩人从地球往事谈到月球往事,并就人类到底会如何灭亡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两个狂热的宇宙开拓者的对话,大抵如此。
🌔
朋克,这是我对月面之下的巴兹·奥尔德林的第一印象。
他伴随Fly Me to the Moon,跳着舞走上台,身穿银色NASA飞行夹克,摇滚青年般层层叠叠的手链和戒指闪闪亮,脚上还套了双白头鹰星条旗图案的花袜子。这个白胡子老人的身上发生着一场星空般闪耀的色彩爆炸。
对多数人来说,宇航员巴兹的传奇故事止于1969年7月21日那次月球漫步,但其实,真正朋克的是他人生后40年。在自传里,他曾勇敢讲述自己从NASA辞职后罹患抑郁症、酗酒、离婚又回归公众视野的经历。壮丽跌回荒凉,探险家变成公众名人——这道很多退役宇航员跨不过去的心理门槛一度绊住了他,又成为他后半生的助推剂。
“当时,整个世界欢迎我们回来,把我们当做登月的英雄。但我们知道,人们欢呼的不是我们三个,而是我们三个人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合在一起,做了一件人类不可能完成的事。”
🌠
Get your ass to Mars !
“下午好啊,geek们!”这是他开场第一句话。可其实,全场最大的geek就是他自己。
当年爬下登月舱的扶梯时,他心里嘀咕的是:千万别把门锁死,因为舱外没有门把手,锁住可就回不去了。“至于那个脚印,咳,我一向不怎么拍照片,不像我儿子是个摄影家,但我拍的唯一一张,一不小心就名留青史。”
作为MIT(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技术宅,当年他设计的空间轨道对接方案和水下失重训练,最初不被看好,却被NASA沿用至今。30年前,他设计了一套把人类送上火星的计划,飞船像弹球一样来回于地球和火星的卫星之间,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他还大胆设想了一种宇宙乐透,把大家买这种彩票的钱汇集起来用于空间技术开发,回馈彩民的终极大奖,不是几千万美金,而是“全套近地轨道3日游”。
月球之外,他开始在地球上四处探险。他说:“我到过北极,乘坐的是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
我也潜到水下 3810 米深处去看泰坦尼克号,乘坐一艘黄色的法国潜水艇;
我在地球上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深潜,为此参加了一次旅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在2010 年,我儿子安迪给我拍了一张跟鲸鲨起舞的合照。我还成功到了南极,就上个月,创了一项记录:成为到过那里的年龄最大的老头子。”
早在1993年,他就参与开发过一款电脑游戏《巴兹·奥尔德林的宇宙竞赛》,现在又在帮JPL开发一款火星VR程序,去肯尼迪航空航天中心参观的游客带上HoloLens目镜,就可以借助好奇者号的360°镜头漫游火星。这项技术也帮宇航员和科学家分析火星环境。
客串科幻电影、电视节目和游戏更是家常便饭——巴兹在《变形金刚3》里和擎天柱对话,在电影版《宇宙兄弟》里鼓励主角追逐宇航员梦想,在《生活大爆炸》里出演自黑桥段,在《辛普森一家》《飞出个未来》里给自己配音,最出乎意料的是《质量效应3》——里面的Stargazer,就是巴兹姥爷配的音。
除此之外,他干过的奇怪事还包括:一拳打翻质疑登月的无礼访客,与约翰·巴恩斯合著科幻小说,为了摆脱那些对登月细节追问了47年还不嫌烦的记者,印了件T恤,上书“Get Your Ass to Mars”,穿着它出席发布会。
对一个一心向往太空的技术geek来说,后用半辈子待在地球上,成为社会名人,说服普通人重拾太空梦想,也许比登月更难。但他全力以赴,演讲台上把手链挥舞得咔咔响,不时抬手示意:掌声呢?此处应有掌声啊?
🌏 🌙
地球往事 vs 月球往事
可以想见,这个人类历史上跑得最远的geek,遇到一个天天在科幻小说里毁灭人类文明的工程师,他们聊的话题一定又燃又中二。
巴兹完成激情澎湃的演讲,刘慈欣老师信步上台。两人分座沙发两端,从地球往事谈到月球往事,聊海因莱茵,吐槽以前的美国科幻很好看,现在的没意思等等,连警告都一唱一和。
巴兹·奥尔德林与约翰·巴恩斯合著过一本名叫《Encounter with Tiber》的科幻小说,正是那种典型的、科幻黄金年代的太空歌剧——充满技术细节,穿插着他的火星开发理论,由阿瑟·克拉克作序,讲述一个历史学家乘飞船前往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寻找9000年前降临地球、并留下文明印记的外星人。这也是他最喜欢的科幻小说类型。
“我一直觉得Science Fiction(科学幻想)这个名称可以改一下,改成Technology Projection(技术预测)。科幻不完全是虚幻,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技术,以及借此帮我们实现科幻的愿景。“巴兹这样描述自己理想中的科幻,大刘点头回应:“海因莱茵也提出过和巴兹相似的说法,就是要把‘科学幻想’改成‘推测小说’,那个名称和这个几乎是一样的。“
他们也都有点担心人类可能点错了科技树。
大刘曾表示忧虑, IT业的飞速发展可能会造成技术爆炸的假象。事实上,这正是他抛给巴兹的唯一提问: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3、4年后第一名宇航员进入太空,8年后人类就登上了月球。可是最后一艘阿波罗飞船返航距今已经40多年了,按照当时的进展速度,无论你采访NASA的工程师,还是采访普通老百姓,他们肯定说20年内一定登上火星。但现在,我们不但没有登上火星,连月球也去不了。现在人在太空中能走的距离——从地面到近地轨道,跟从这儿到我家差不多,高铁两个小时的路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航天技术相对于IT业的技术反差为什么这么大?”
这个问题正好戳中巴兹。他曾做过一次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的封面人物,封面上印着“你们承诺火星殖民,我却得到了Facebook。”这是对硅谷那句流传已久的“说好30年发明会飞的汽车,最后只得到140字(指twitter)”的戏仿。
这仿佛是一句跨越时空的问谪,因为“后来我了解到,肯尼迪当时就希望我们能够到火星上去,他要求他的工程师用一个周末进行了紧密的计算,以实现人们登上火星的宿愿,结果科学家们告诉他希望渺茫,还是登月现实一些。你们能想象吗?只有一个周末。”47年以后,他对此念念不忘。
但是面对提问,巴兹意外地温和很多。“我们从地球到月球花了十几年,从月球到火星就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因为火星离我们更远啊。”他停下来等观众发出笑声,“很多事情我们不能走极端,当你走得太快,就会遗失某些重要的环节,就得回头来补救,比如说当初登月回来之后,有些东西(指火箭)再没使用过。但是火箭这种东西明明可以再次使用,不然成本太高了。”
月球老爷爷没有像普通的英雄演讲那样,一味说些激动人心的话,而是开始讲月面基地、火箭回收,和他1985提出的火星计划。他的语言开始跳跃,加上大胡子堵住了麦克风,刘慈欣老师、主持人、同声传译和观众开始在巴兹的抽象思维里迷失方向。其实,关于火星他具体说了啥,我一句没跟上。
但巴兹很清楚自己在讲什么,轨道技术是他在MIT的研究方向,是关于人造仪器如何在太空中运行的美妙科学。“他骨子里是一个科学家,希望分享关于太空的理念,渴望人们理解。他的演讲更适合说给30年前那些严肃的具有太空思维的政客和科学家”,曾有媒体这样评价。相比起他,看惯了140字的我们,脑子可能都没那么快了。
查阅资料后才发现,他的理论有点类似“重力弹弓”,用弹射的方式奔赴火星,省力省燃料。在与普渡大学的合作中,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已经得到了证实,并用“Aldrin Purdue Cycler ”命名。他跟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号”合影,密切关注埃隆·马斯克(SpaceX 的CEO与CTO)的动向,不停地在全世界游说政客、企业家,用大量图表和幻灯片解释“Aldrin Purdue Cycler”。
此外,他还主张人类的太空探索不该在登陆小行星、甚至重返月球上浪费功夫——这是在炮轰NASA把重点放在小行星探测、登陆火星和木卫二探测这些计划上。同时,他主张政府与民营企业、国家与国家间也应该有更多航天项目合作,而不是在国家层面搞技术垄断。
“我们是否走错了方向?”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他回答,“人类总会犯错,像战争。空间探索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
快走到近地轨道,才想起来忘了要签名(的大刘)
在巴兹登台之前,大刘就激动地给我局发了张照片:他和巴兹坐在一起交换礼物。
巴兹送了他一本月球往事——名为《No Dream is Too High》的最新自传,大刘回赠了一套地球往事——签名版《三体》。后者收到礼物后语无伦次,秒速拍照以示炫耀,而以下是我们采访到的,这位见完偶像、高兴地跟孩子一样的粉丝的获赠感言:
“(今天)对于我来说太梦幻了。怎么可能见到第一次登月的人呢?他们以前对我是神一样的存在……巴兹送我一本签名自传和一件登陆火星的T恤,上书:Get Your Ass to Mars. 我(那本赠书)不会写什么,就写了Respectfully presented by Cixin Liu.原想在书上写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想想不合适——原力已经与他同在了。”
然后这个追星经验全无的粉丝快到家时——按照他刚才的理论,2个半小时,都快从地面到达近地轨道了,才突然想起忘了让巴兹在T恤上也签个名。
“如果我们能活到他这岁数,并有足够的钱,也许能以游客身份去月球。”大刘又补了半句,“我到他那岁数能自个儿站起来并且识数就不错了。”
巴兹·奥尔德林今年86 岁。“特朗普上台的时候,就 87 周岁了。我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好,但我感觉,假如我们通力合作,世界会变得更好。”他说。活动结束后,他打算立刻飞回美国,准备去见特朗普,跟他谈谈自己的火星计划。
“我现在做这些事不是因为容易,恰恰是因为他们很难。”巴兹最后引用了肯尼迪那段著名的演讲词。
在巴兹·奥
尔德林参与的所有科幻作品里,我对《宇宙兄弟》印象最深。主人公六太来到NASA送宇航员弟弟飞向月球,遇到了一个奇怪的老头。草帽、大裤衩、白胡子,戴副雷朋摆酷,非要请他跟自己一块看发射,还说了一段又燃又中二的话:你知道把那几千吨铁块送上天的动力是什么吗?是人的灵魂。
六太问他是谁,他耸耸肩:一个很久以前去过月球的老头子。
然而现实中的巴兹远比这更有冲劲。老年斑和肺积水拦不住他,这也不单纯只是一个老当益壮的故事。当亲眼看到这个出现在教科书里、专辑封面和手机壁纸上的宇航员站在不远处奋力演讲,你就明白他为什么当初能去。“我们之间还有十几排观众的距离,但我似乎能看到月尘在他周围留下的一道光。”局长说。
对了,他还计划把自己的科幻小说《Encounter with Tiber》改编成电视剧,名字就叫《Tiber》。
“保证比《星球大战》好看。”巴兹·奥尔德林拍胸脯。
🚀
再见,月亮上的人!
刚刚完成上面这篇文章,突然得知今天,阿波罗17号飞船执飞宇航员,最后一位登上过月球的人类尤金·塞尔南逝世,享年82岁。从他离开月球以后40年,我们再也没回去过。巴兹·奥尔德林为这位老朋友亲自写了一段悼词:
“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和最后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尤金·塞尔南都离开了人世。如今,就让我们这些‘留在中间的家伙’,把阿波罗精神带入未来吧。”
🔍关键词:#阿波罗11号##刘慈欣##巴兹·奥尔德林##火星#
📝 责编:高小山
📝 作者:船长,宅学家,碳酸饮料驱动型码字机,太空美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