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
01
《庄子达生》是《庄子》外篇其中之一,谈论修心养生的道理,运用寓言的手法晓喻生命通达之理,非常睿智而富有哲理,值得与大家分享。
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并行不悖,在探索人的心性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较之佛教和西方哲学渊源更加久远,对于天人关系,有着透彻而高深之见解,令现在人叹为观止!
《庄子达生》开篇晓明主旨,“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通晓生命真谛的人,不会去追去于生命没有益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天理的人,不会去追求于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身体得以保全,精神复归本原,天人合一,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
庄子以道家思想,阐发人之生命追求的本质,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之“身心兼修”的古老哲学。芸芸众生,受各种杂念驱使,起心动念,耗尽了精力,大多终生无成事。如何凝聚精神,专一从事,达到至高境界,实为修心之功夫。
早在上古时期,尧帝就洞悉了人性之奥秘。在禅让时告诫舜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的贪欲之心越来越危险,对天道的追求越来越微弱,只有精益求精专一其心,才能做到中正平和通达天理。
尧帝的这段话被尊为“中华十六字心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点,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修心之精要在于,凝聚精神,抛却私欲杂念,追求本心自明之“道心”。
寓言之一:“酒醉神全”
02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
酒醉之人从车上摔下来,虽然摔的很重,但不会伤了性命。他的骨节与正常人相同而所受伤害不同,就因为他的精神凝聚而专注。他乘车时不知,摔下来也不知,心里也没有死生恐惧的念头,所以与地面碰撞也不害怕。
男士们都有过醉酒的经历,脑袋一片空白,什么也不知道了,处于一种短暂的失忆状态。醉酒的情形类似于“忘我”的状态,在酒精的麻痹下,人感觉混混沌沌,完全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自我”消失了。
很有意思,修道之人所苦苦追求的“超脱”境界,反而在醉酒时出现,这可能是“酒文化”的根源吧。庄子用“酒醉神全”来体现精神专一的状态,对于意识的研究细致入微,对于印证超然忘我的境界确为传神之笔。
寓言之二:“痀偻承蜩”
03
孔子到楚国去,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只有精神高度专注,才能成就高超技艺。人们赞叹德国产品的高超品质,殊不知是几代人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
凡事都讲“短平快”,只贪图眼前利益,无法沉下心来深研细究。“山寨”充斥市场,假货横行天下,折射出人们浮躁的心理状态,利益至上永远培育不出一流品牌。
寓言之三:“外重内拙”
04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湣。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用瓦片作为赌注的人心地坦然而赌术高超,用金属带钩作赌注的人心存顾虑,用黄金作为赌注的人则头脑发昏。
同样一个人,同样的赌术,却因赌注不同而表现不同,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一定笨拙。“瓦注者巧,钩注者惮,金注者昏”,多么深刻的哲理,这是人性的弱点!
欲望蒙蔽了双眼,名利迷惑了心智,有多少人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专注于财货名利,必定投机钻营不择手段,即使道貌岸然也改变不了贪婪本性。专注于君子风范,必定内心恬淡不为所惑,即使贫贱也乐得其所坦然自若。
看清一个人,不要听他怎样说,关键要看他怎样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子曰:“刚毅木纳近仁,巧言令色鲜以仁。”那些油嘴滑舌巧言令色之人,往往是心怀不轨的人;而那些不善言辞刚毅木纳之人,恰恰是心怀仁慈的人。
贪图名利之人,其出发点是私利,永远是利益至上,不要苛求其道德高尚。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丧失人格,不惜奴颜婢膝,不惜损公肥私,不惜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些人就是社会风气败坏的根源,是社会的毒瘤,其行事必定是“外重内拙”,为社会公理所不容。
寓言之四:“呆若木鸡”
05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现正表现出内心空虚盛气凌人的样子。”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挑战,它也没有什么反应,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已精神专一,不动不惊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在现代汉语中,“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已失去了本意,形容反应迟钝,呆头呆脑的意思。
庄子用训鸡的过程,喻示了人之修心过程,由盛气凌人到平静安详,再到精神专一。心态平和,精神凝聚,就会成就非凡,就会无往而不胜。在这里,“呆若木鸡”类似于道家所讲的“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是神情专注不拘小节。
爱因斯坦是成就非凡的科学家,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近乎“白痴”。有一次,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爱因斯坦忘记了自己住在哪里。不得不打电话问自己的秘书:“请问爱因斯坦教授的新家在哪里?”秘书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拒绝告诉住址。
没有办法,爱因斯坦只得低声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就是爱因斯坦教授。”爱因斯坦的专注精神和忘我境界,使其跨越了一座座科学高峰,“相对论”的伟大成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之门。
寓言之五:“梓庆为鐻”
06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ju),人无不惊叹其惟妙惟肖鬼斧神工。鲁侯问他:“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我是个做工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日,不再怀有“庆赐爵禄”之心思;斋戒五日,不再心存“毁誉巧拙”之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达到忘我的境界。
这时候,所有外界的纷扰全都消失,然后动手加工制作。我的纯真本性融合于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天成。”斋戒一般指对神的虔诚之心,沐浴更衣,洗涤污垢,表达一种外在的诚意。
庄子提出了“心斋”的概念,即心的斋戒,排除一切“庆赐爵禄”和“毁誉巧拙”的外部干扰,以表达内在的诚意。梓庆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技艺,是以虔诚之心,对自己职业的崇拜,这是很高的境界。
“心诚则灵”,心怀至诚,则能发挥人之灵性,打开天人合一的奥妙之门。在制鐻之前,梓庆做了斋戒七日的思想准备,排除杂念净化心灵,以“忘我”的心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制鐻当中。
梓庆完全与器物融为一体,是人的本性和物的自然属性的完美结合,他所看到的是物的自然属性,是为天成。梓庆所成就的巧夺天工,是他认识上所达到的高度,与其说是制鐻,倒不如说是重塑自我。
寓言之六:“忘适之适”
07
“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忘掉了脚,便是鞋子的舒适;忘掉了腰,便是带子的舒适;知道忘掉是非,便是内心的安适;不改变内心的持守,不顺从外物的影响,便是遇事的安适。本性常适而从未有过不适,也就是忘掉了安适的安适。
“忘适之适”特别具有哲学意味,忘记了舒适,就是最舒适,这同样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世上之事大多与人的感觉有关,感觉犹如一把尺子,时刻在衡量人的欲望尺度。感觉满足了,就会知足而止,感觉不满足,就会不断索取。
忘掉了存在,是真正的存在,感觉到存在,表明和环境还没有融为一体。正如家庭一样,温馨之家就不会感觉到家的存在,一切皆为自然。如果回家感觉如住店,不是自己出了问题,就是家庭不再温暖和谐了。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买鞋必须要自己去试,反复地试,没有了或紧或松的感觉,这时候鞋就合适了。如果鞋不合适,这儿磕,那儿磨,时刻提醒你脚的存在。俗语讲:“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如果脚没有了感觉(忘足),鞋就最合适了。
推而广之,忘掉是非争执,就是内心的最适宜;不改变自己的本心,不顺从外物影响,处事一定能恰如其分。“忘适之适”是修心的最高境界,自然平和,中正安适,这是儒、道文化之殊途同归。
《庄子达生》虽为外篇,相传并非庄子所作,但也秉承了庄子之一贯思想,寓言六则更是哲理深刻精妙绝伦。对于心性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科技发展并不代表人之本性的改善。
摈弃杂念,专一精神,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本质所在。只有心无旁骛,才能专心致志,这也是《大学》之精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