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一部大书,也是一部奇书。
近半年的时间,我每天都徘徊在庄周恣意汪洋的世界里,或惊奇于鲲化为鹏的妙境,或缠绵与庄周化蝶的梦境,或栖息于大本臃肿小枝卷曲的樗树之下仰天长吁,或洒脱游于无何有之乡。一会惊叹庖丁以道解牛的天人功夫,一会又为颜回、叶公子高、颜阖所处于危机四伏的人间世如何保身担忧虑叹,一会又崇拜哪些支离形残之人忘身向道的绝妙境界,一会又心心念念的向往那无知、无欲、无名、无相化生死一体、藏天下于天下的古之真人。由道心如水波层层开将出去,又历经物化、心斋、坐忘而归于游心于淡,合气于漠,用心若镜、不将不迎的胜物不伤的入世之用。
就我自身体悟而言,读庄子的过程就像是玩俄罗斯套娃,也像是拨洋葱,一层一层拨将开来,似乎感觉到触碰到了核心实际的东西,但发现又有玄奥神秘的东西无可捉摸,虽然做了很大努力尝试,此刻我也无法说我读懂了庄子,似乎庄子总是有些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般,只可体味而不可言说的东西。现在我权当读懂了庄子吧。读懂了庄子,就读懂了形而上的道一旦用语言来描述就失去了其本真的状态,但是道又必须通过一种媒介来传播扩展,所以又必须借助语言来进行概念化描述,这也就是老子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吧。虽然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应该再写这些经过概念化技巧加工的后天的所谓读书心得了,但是为了完成之前的承诺,我还是姑忘言之,读者也姑妄看之好了。有谬误之处还望指正。
1、庄子其人
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有一段关于庄子的简要描述,这算是捕捉庄子最原始的资料了: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据司马迁记载,庄子曾为漆园吏,一生贫苦不堪,然其学无所不窥,从《庄子》一书恢诡谲怪的文字中可以窥见到庄子的卓越学识,诚然是当得起“其学无所苦窥”的评语的,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庄子应该是没落的贵族之后,因为在那个时代,读书是贵族的专有权,更何况拥有如此汪洋博大的积累。鲁迅对庄子也给予了极大的评价,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司马迁提到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未免些许有失公允了,如果说老子留下了人生智慧,而庄子却留下了人生态度。
谈到庄子其人,就必须说说庄子所处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先哲们。
战国时代,社会较春秋更为动荡不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与此同时,诸子蜂起,这期间有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崇尚仁义的儒家,有节俭兼爱的墨家,有舍人事而任鬼神的阴阳家,有尚鬼神而少信用的纵横家,他们周游列国,奔走四方,成为诸侯贵族的御用之才,但功名成败却于朝夕变幻莫测之间。对此,庄子却冷眼旁观。他甚至仕途凶险,只求悠然自得之道。
如果说孔子一贯严正,偶有幽默;孟子气势汹汹,咄咄逼人;韩非子怀才不遇,冷峻孤傲;但是庄子呢,他的表情太丰富了,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又是沉湎往事的诗人;一会是濮水上悠悠的垂钓者;一会又是土屋前闲坐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闲坐家中,洋洋洒洒记录着自己的思想,他太浪漫、太抒情、太丰富,太不拘一格,同时又行踪不定。我们对孔子、孟子、韩非子的行踪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在哪里求学,又在哪里求用,我们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他们,但对庄子,我们只有张皇四顾,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
他才思灵动狷狂不拘一格,他身份卑微却睥睨世间万物。洋洋洒洒八万字,他著传世之作于人间。可以说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形象是最难捕捉的。但是庄子作为道家始祖,一生不为名利富贵所困,算是一个实践家,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物我两忘,游于天地逍遥之境的境界哲学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藏。
2、庄子其书
![](file:///privat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CE38920C-1AFC-4079-9FB0-6DD675414D81/tmp/95E66D03-63D8-46EE-840E-9D120707E8CB.jpg)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必读经典之一。与《老子》、《易经》并称三玄。历代大家都对庄子一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晋·郭象《南华真经序》: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
晋·郭象《南华真经序》: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生死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妙。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夫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窅冥,钳揵九流,囊括百氏,谅区中之至教,实象外之微言者也。
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南华老仙盖病列国战争,习趋隘陋,一时学者局于见闻,以纵横捭阖为能,掠取声利为急,而昧夫自己之天,遂慷慨著书,设为远大之论,以发明至理,开豁人心。
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盖善论天道者必本乎人,能尽人道者可配乎天,天人交通,本末一致。论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此万世不易之理,所以立人极、赞天道也。
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庄子者,其书虽为不经,实天下所不可无者。郭子玄谓其不经而为百家之冠,此语甚公。然此书不可不读,亦最难读。东坡一生文字,只从此悟入。大藏经五百四十函,皆自此中细绎出。
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庄子南华三十二篇,篇篇皆以自然为宗,以复归于朴为主,盖所以羽翼道德之经旨。其书有玄学,亦有禅学,有世法,亦有出世法,大抵一意贯串,所谓天德王道皆从此出。
明·傅山《傅山全书》:《庄子》 为书, 虽恢谲佚宕于六经外, 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运, 而风云开合, 神鬼变幻, 要自不可阙, 古今文士每奇之, 顾其字面,自是周末时语, 非复后世所能悉晓。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庄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於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昧其指者。笑如苍蝇。
清·方潜《南华经解》:“南华,老子之后劲,而佛氏之先声。大抵痛人凿性遁天,桎梏名利,拘墟见闻,而为解其缚者也。”
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8]
卫俊秀:庄子是位最有血性的敢于斗争的哲人
的确,庄子是一本奇书,金圣叹曾赞誉《庄子》为“六才子书”之首,足见其文学、哲学史上的意义,而对中国文化来说,历来文史哲政不分,所以庄子就成为了文学、哲学、史学、政治学上及其重要的一本书了。
现存流行本《庄子》共33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主要依郭象注本而定。其中内七篇学界普遍认为是庄子所著,义理精纯,浑然为一体,外篇与杂篇多为庄门弟子附庸而作。我们可以这样说,《庄子》一书为庄周及其弟子的论文集。
读庄的自我体悟:
庄子一书不好读,读而不好解,解而不好合。
我自己在读庄的过程中经过了艰难的摸索期,先从郭象注本入手,进而又读南怀瑾先生《庄子諵哗》、陈鼓应先生《庄子今注今译》、流沙河先生《庄子现代版》,也看了网络上几乎所有关于庄子解读的视频,最终发现了两把读庄密码,也可以说是读庄的心法。在此处抛出来给大家,感觉尤其是对那些初入庄门的同学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第一把钥匙:“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第二把钥匙:“1=1+0”
庄子杂篇《寓言》篇中开头就给出了庄子一书的文法特点:“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意思是说庄子一书寓言占了十分之九,假借上古得道圣人之言占了十分之七,随心表达、无有成见的言论天天变化更新,符合自然天道之理。庄子杂篇《天下》中也概述《庄子》之行文,也有所谓“以卮言为曼衍,一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正所谓真正形而上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一旦借助语言便被框而束之了。而借助寓言的方式,可以方便体味不可说的意味。像那些伟大的宗教主如释迦摩尼和耶稣也都喜用寓言来说理。一个个情态万千的寓言故事,或荒诞陆离、或恢诡谲怪、或言真意切、或漫天飞舞,读来思虑万千,启发心灵,寓言故事言意外之言,不可说破,不可言透,只可意会,正言若反。而重言借助圣人之口、之身,增加可信度。
“1=1+0”是一个神奇的公式,用来解读庄子实在是精妙无穷。总的来说可以理解为真正形而上的道应该包含了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物。将有限的现象界和无限本体形上界化而为一。可以通大小之辩,可以齐同万物,可以养身,可以化生死界限,可以为真人,也可以应帝王。“1=1+0“可以变化无穷,真正的自由=自由+不自由,真正的圆满=圆满+不圆满,真正的大=大+小,真正的有=有+无,真正的逍遥=逍遥+不逍遥,可以统一假我和真我,可以统一身心,可以齐同是非,更可以和合儒道两家。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庄子道与物诡谲相即的辩证思维。
我读庄子数遍,感觉庄子总是在画圆,将正反两面置于两半圆环之上,庄子站在环中,甚至是三维的空中,用俯视的太空之眼看这个世界和芸芸众生。内七篇是一个大圆,每一篇文章也都是一个小圆,由起点开发出去,又反折回来,点题,逐步达到高潮,有潮落而零散数笔而归。读懂了一篇。实际上就懂了庄子,读不懂再读一篇,读完了整部庄子,仍旧处于似懂非懂之间。这也许就是庄子之妙吧。
庄子内七篇的义理结构
《庄子》一书,其行文颇有南方楚国空灵洒脱的文学境界,与孔孟为代表的北方齐鲁文学文法温柔敦厚的风格截然不同。他代表了道家,并且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及知识分子,他内在潇洒不羁,形成了东汉到南北朝三四百年特殊的文化思想境界,到目前为止,庄子一书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人。
关于《庄子》一书,内篇、外篇、杂篇的分类及影响,南怀瑾先生说《内篇》固然非常有名,但是大家忘记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却是《外篇》与《杂篇》,而不是《内篇》。所有中国做皇帝的帝王之学,军事学、谋略学、作战的谋略、做人的谋略,都是受《外篇》、《杂篇》的影响。历代大政治家,创业的人物,甚至如曹操等一般人,明显看得出,都受了《外篇》的影响。《外篇》影响了我们中国文化几千年,是所有一切谋略学的鼻祖。除此之外,它对我们人生的启发,修道上的启发,也非常巨大,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但是学界普遍认为《庄子 内篇》为庄子所做,外篇、杂篇多不可靠。因为内七篇从行文风格及整体结构上浑然一体,相互辩证而成,现在大多数读庄之人还是以内七篇为门槛进入庄子的逍遥境界的,所以本文将简述庄子内七篇的义理结构,以方便作为想要对庄子有所了解的同学的一个推手。虽然这样,我依然要强调,读懂庄子还是很有难度的,甚至有时候需要一些悟性的。
道家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庄子的哲学更是生命境界的哲学。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就以恢宏博大的视角给读者展现了一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逍遥境界,庄子遨游在太空之上,用天眼看世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指出小不如大,大不如无,我而无我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逍遥境界的提出,是生命存在的最高真理,只有真正超越了形下有限的物镜,而至于无限的形而上的道境,才可以获得真正的生命自由。进而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获致此逍遥境界,即如何实现此生命原理。从而有本体论(理想境界)进入工夫论(现实境界),生命无法达到真正逍遥境界的原因是人生被繁杂陆离的物质、形体、语言、知识、欲望、成见、生死、意识形态、惯性思维所负累遮蔽了通往真实自由的道路。
所以养生主一篇就严正提出,从工夫见本体的原则原理,提出修养生命的无上心法,即放下一切成见,价值实现由外求转向内求,缘督以为经,准确感应生命的真实存在,消除物我对立,不预设立场,道通为一,安时而处顺,薪尽而火传。休养生命就是消除种种负累而达到空无的境界。
那么接下来齐物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四篇就分别如何解除语言、人际关系、形体、生死的负累分别给出了化解之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作为一切人生烦恼之源,事物一旦概念化进而形成认知、成见、心机、争斗、为物贴上了定式的标签、认假我我为真我,也正因为如此,形下界的一切事物不齐而有分别心,有是非,有彼此而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所以齐物论一篇提出如何活用来自经验世界语言而不执着,让道与物先分而后合,诡谲的相即为一体,从而用不强调有限的精彩,而全部放到追求无限合适恰当的以明的寓诸庸的大用境界,回到心灵的当下状态,自然体用(圆=分+合),则万物可齐。
人间世一篇则紧接着提出身处在战国当下的政治环境中,圣王贤相如何正确处理纷争纠结的人际关系,先从乎己而后存乎人,实施知时、戒慎的准则,从而实现内圣外王之道。当天下有道,有用之用用于道德事业的创造从而获得荣誉感和意义价值;当天下无道,无用之用用于生命之保存,保全自身以获取存在感。而荣誉感和存在感之间应有一种微妙的分量拿捏正确选用。有用之用/无用之用是有用而不显有用相而不执着,无用而不显无用相以至于浪费,无用中承担某种恰当的有用,有用中承担着适可而止的无用,有用创造意义价值而不至于伤身,无用足以自我存活而不至于浪费生命。
德充符一篇阐述我们如何解除形体所带来的负累。本篇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自我认知的问题,道家关怀生命实存的问题,辨析德(心灵)跟形(身体)的关系,从而回到实存德形并非独立存在而是诡谲相即一体的,完整的生命应该以德为本,以形为末,形躯只作为暂时的心灵寄托,六骸耳目只是实体的影像,回归本源,守住统整而不必太重残缺,从而让外在形体用内在生命本质充满,便可以超然物外,内心平静,生命舒畅通达。
大宗师一篇进一步提出如何消除生死之负累,死生是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也是休养工夫的核心所在。大宗师一篇先论真人,无知、无欲、无名、无相可谓真人,建议抛弃人文有为而回归自然无为,关怀生命当下的一刹那的整体存在,化死生为一体,藏天下于天下。对人生生死我们应该保有生死的整体存在管,死生,天也,是为自然之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后天增加的意识形态、习气、言语、技巧、名相、知欲等外在东西,找回真正生命本质的实存,采取全盘接纳的态度,有什么样的际遇就过什么样的生活,注重当下真实的体验,自然生、自然死,安时而处顺,本质永在,形体物化,死也是另一种重生。跟儒家未知生焉知死不同,道家提出未知死焉知生,由追求自由反求诸己而选择自由/不自由,实现自我疗愈,解惑统整矛盾,真正的生包含了死(生=生+死),从而忘死,损道,回归真我。
最后一篇应帝王,表面为政治哲学,实为圣人的心性休养工夫。至此,前面提出逍遥境界,从出世的休养工夫开拓出去,经历了一系列的负累消解,工夫休养,进而又回归到入世的生命本体如何为实现生命价值的问题上来了。这是不是画了一个圆呢。我前面也讲到,每一篇自成一个小圆,七篇合一又成一个大圆。应帝王如何可以达到呢?去知、无为、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最后提炼出入世的秘诀:第一,不执着,行云流水,游戏人间,听其自然,无我,无与亲。第二,为道日损,复归婴儿,冥然无知,全知全能,恢复朴实境。第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最后应帝王回归到规规矩矩做一个人的圆满境界。
总结来说,庄子内七篇跟其他中国传统的学问都是调心的学问,是休养身心的学问,是内求内圣而外王的学问。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呵呵。
3、当庄子遭遇现实
本来想写点关于郭象注庄还是庄注郭象的书评。因为我读庄子第一本书是从庄子郭象注开始的,而郭象确实为庄子在后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本文还是想重点介绍庄子其人、其书为第一要务。
当庄子遭遇现实,熊逸《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一书中通篇讲述过这个问题,无论哲思如何高妙,无论思想如何玄空,现世的人们总是希望知道《庄子》这本书是否可以对他有所帮助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1、《庄子》一书作为道家的重要典籍之意,对了解道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理解中国人心理文化结构有极大的意义。
2、在现实处世之中,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让人积极开拓事业,处世做一番功业,而老庄的道家思想则负责疗愈你受伤的心灵,将你往回拉而让你不至于成为脱缰之马,无可挽回。
3、《庄子》一书曾经无数次成为知识分子的枕边书,作为一生的疗心经典,疗愈了无数处于低谷的人,也作为文学艺术的巅峰模板,成就了无数文学青年。
4、说《庄子》能否真正帮助你开内圣外王之道,成就一番功业,赢得名利。我觉得用庄子齐物论中描述天籁的一番话来解读,“夫吹万不同,咸其自取”,《庄子》如天地,如流水,如大块噫气,依自然之道浸润个体生命,周行不变,但是你如何用,用了后能取得多大的功效,咸其自取,怒者其谁与。
中国传统文化有生命的学问之称,生命的学问就必须要个体生命身心贯通体悟才可以有所感悟。《庄子》一书到现在为止还在读,因为确实耐读,庄子似乎总是在隐藏一些不可言说的东西,虽然写了这篇读庄心得笔记,但是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希望庄子也可以作为我的枕边书,流淌进我的血液,也可以助我遍达逍遥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