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这个行为本身到底有什么意义,到底能够给一个带来什么好处,这个问题或许大概永远无法精准的确定权重,也无法计算。毕竟,这不是一个数学题目,而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定论的问题。
昨天去参加了一场线下的播客对谈。主持人是知行小酒馆的主播雨白,嘉宾是邀请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作者杨素秋,现场我冒昧的问了上面的问题。
谈话节目的好处就像你去逛图书馆,聊着聊着就会碰出不一样的火花。昨天的对谈从当地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聊到了嘉宾个人的阅读兴趣,谈到了自己在写作中的窘迫,主播也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的阅读趣事,从严肃的阅读到短剧的流行,人们的文化需求正在被不同的内容形式满足,在批判短视频的时候每个人似乎都离不开它。
如果你离不开一个东西,那它一定满足了你某些刚性的需求。断视频到底满足我们的什么需求呢?
活动结束后,我问了同行的四个人。他们的回答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看短视频是为了放松,特别是在一天的忙碌工作之后,必要的娱乐放松是对于自己的补偿和关心。
一天的工作已经够累了,难得的下班后,如果再要求自己去阅读大部头的难啃的名著着多少有些不友好,短视频就像止痛药一样,能及时高效的缓解上班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既然绝大多数人把看短视频作为一个放松的途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每个人都有放松的权利,也都需要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找一些快乐和轻松,只不过短视频成为了当下最好的放松方式而已。
前两天听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当一个新事物出来的时候,商人看到的是它的优势和商业价值,知识分子看到的是它的不足和需要批判的地方。
这点在我身上非常明显。就像短视频刚刚出来的时候一样,我看到的是它对于我的时间的浪费,我看到的是上面低俗的内容,我看到的那些跟我观点不一样的人的狭隘,丝毫没有考虑过它未来的商业价值,也没有想过短视频对于自己当下的工作会产生什么帮助,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它的恶崛起,把自己甩在了沙滩上。
如今,播客如此兴盛,看上去他正在成为替代广播的最好的内容载体。而采访式的对话节目是非常重要的节目形式,从电视到广播,再到短视频,那些采访类的节目都是非常吸引人的,那么我有没有可能做这样一个采访节目呢?哪怕仅仅是玩一玩而已。
回到短视频本身,不管知识分子如何去批判他们,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每个人都离不开它。这种离不开不仅仅是满足了自己的娱乐需求,还有学习需求,还有知识和新闻的需求,甚至还有社交需求,包括购物需求,很显然,它已经成为最大的综合性的平台,未来会不会成为基础设施真的不好说。
总体来说,短视频虽然带来了一些问题,但依然如此有影响力和被人们喜欢,对个来说,它带来的好处一定大于坏处,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好处,也要批判它的坏处,但首先要看到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