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儿童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发现,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特别是大多数家长反映,孩子在写家庭作业的时候,一会要喝水,一会要上厕所,一会这儿痒痒就马上挠挠,一会又想起了其他事情。总之,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要磨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其实,孩子有效注意时间短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如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或其太难,孩子就感觉无趣或者有畏难情绪,同时也与孩子的身体成熟有关。下面就关于与学龄儿童有效注意有关的原因做以分析:
一、身体发育和健康
学龄儿童难以执行他们不喜欢的行为,调控他们自己行为的能力出现困难,其实与大脑发育、身体健康等生理因素有关。
大脑发育:大脑在人的智力、思维、行为方面的意义无须赘述。孩子的注意力与大脑的发育成熟有直接关系。
一是髓鞘化:一种被称为神经胶质细胞的蜡性物质,在单个神经元周围形成一层髓鞘,起到绝缘的作用,提高神经元在传递信息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而髓鞘化完成与否,则对信息的传递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髓鞘化没有完成,孩子在思考、动作协调、写作速度等方面就受限。而事实上大脑的某些区域可能直到15~16岁还未完成髓鞘化,如大脑中调节注意的区域——网状结构,直到青春期才完全髓鞘化。于是,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会干这个一会又要干那个的现象,因为大脑在信息传递中走了岔路,即本来是写作业的通路却走向了其它与作业无关的事情。
二是多余突触剪除:在胚胎形成、发育并最终形成大脑时,制造了很多的神经“建筑材料”——神经元和突触。当神经元与其他的神经元建立联系时,突触起了桥梁的作用。但是,当两个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连接时,许多周围的神经元就死亡(死亡数量与脑区有关,在20%~80%之间)。而那些经常被周围环境刺激的神经元就继续建立突触,形成更加精细的交流系统,这些交流系统导致更加复杂的能力,从而保证孩子获得运动、认知和各种社会技能。而那些很少受到刺激的神经元就失去了它们的突触——这一过程被称之为突触剪除。总共有40%的突触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被剪除,最终达到成年水平。因此,当突触剪除没有完成时,多余突触会造成信息加工有效性障碍。于是,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维“电路”的错误建立,导致干这个事的时候会想起要去干其他的事。
三是额叶:大脑皮层区域发展与孩子身上出现的不同能力的发展顺序是一致的。如听皮层和视皮层突触的大幅增长出现于三至四个月,并持续到第一年末——正好是听觉和视觉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最后发展的区域之一是额叶,负责思考——特别是意识、冲动抑制(记住这一点)和通过计划来调节行动。从2个月开始,这一区域的活动越来越有效率。额叶中突触的形成和剪除持续很多年。在大约青春中期至青春晚期达到成年水平的突触联系。在大脑的发育暴发期中,额叶活动有几次突然的增加,分别是生命的头两年、3至6岁之间,后来的额叶活动爆发出现于9、12、15、18至20岁时。所以,当额叶的发育没有完全完成时,如冲动抑制这样的心理机制就很难理想实现。所以,多数儿童的想法是不会藏着掖着的,痒了就要挠挠。因此,“少看三国,老看水浒”是有道理的。
四是纹状体:在情感脑中,存在一个叫做“纹状体”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集中精力、对不同事物分配不同的情感、负责决策等等。它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同样与注意力密切相关,它主要基于两个因素来判断哪个活动或游戏更好:第一个因素是刺激的强度,第二个因素是获得满足感的速度。刺激越是新颖、愉快、迷人或者越快,那么纹状体的“恋爱感”就会越强烈,可见,成瘾性疾病和注意力缺陷障碍就与纹状体的发育和成熟有直接关系了。因此,孩子对作业没有兴趣,是因为纹状体没有产生“恋爱感”,即作业让孩子纹状体感到不愉快。
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是一切行为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的能力的实现和发展都是无源之水。健康的儿童多数显得阳光、自信、活泼、开朗,对很多活动积极、有探索欲。有疾病的儿童则显得退缩、自闭、逃避、内向,精神萎靡不振,对很多活动持有怀疑或逃避态度。其实在班上,经常看到的那些活跃分子,都是身体比较健康的,比较内敛的那种孩子可能比较保守,但有疾病的孩子基本都是退缩性的。因此,身体不健康的孩子,也没法有精力集中于需要注意的任务上。
二、认知能力
除了生理原因外,学龄儿童有效注意时间的长短还与其认知能力有关,主要包括:
一是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我们大部分的日常认知活动都是内隐的、无意识的,如儿童在不同的汉语方言环境里,熟练的说方言,却不思考它潜在的语言特点、与普通话的区别。另外很多丰富多样的认知活动是有意识的、外显的思维活动,如小学生有意识思考如何把一个字写好、计算一道数学题等等。但是儿童确实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有时会忍不住思考一些自己并不关心或并不重要的问题。如大宝正在认真写作业时,二宝突然嚎啕起来,他听到这个声音时,即使他不想知道小宝受伤了还是怎么了,难道他不会不由自主的去想为什么嚎起来了呢?其实,如果引不起他的注意才是问题。可见,不想任何事情是不可能办到的。同时外显学习和外显记忆以及思维等也与年龄差异有显著的关系,这种年龄差异可能与不同年龄段大脑的发育也有关。因此,要让年幼儿童尽量少想与写作业无关的事情,就尽量少制造引起他内隐认知的事情。
二是注意广度:年幼儿童的注意广度(将注意力保持在某个任务是的能力)是很小的,他们不能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注意观察学龄儿童看电视的行为,就会发现他们有时在听电视,有时不自觉的在客厅里转转,目光游历,可能是对所看内容有所思考还是去思考其他事情去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而且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不过,在儿童中期和青少年初期,孩子保持注意力的能力逐渐提高着,这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关。
三是选择性注意能力:年幼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能力比较差,他们很难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与任务相关的刺激物上,容易受到环境中无关刺激物的干扰。年长儿童就能相对较好地过滤掉那些对任务起干扰作用的无关信息,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与任务有关的信息上。毛主席在湖南师范学院上学时,故意到闹市看书,可见选择性注意能力多强,而抑制能力也是非常厉害的。想想在玩具店,约定好只能买一个玩具时,年幼儿童面对琳琅满目地玩具往往会出现选择困难症,选择了这个又可能丢下那个,最终在只能选择一样时,可能会捡芝麻丢西瓜。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在选择方面更有目的性,对其他色彩缤纷艳丽的玩具可能看都不看一眼,径直选择自己认定的那一个。因此,如果孩子写作业拖延,其实是他的注意没有选择写作业,而是选择了作业之外的其他种种。
四是抑制能力缺乏:有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偏爱的或已经建立起来的反应的抑制能力会随年龄而发生变化(回忆一下前面说的额叶)。抑制能力缺陷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如排除不重要信息的能力会使儿童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性遗忘。年幼儿童难以执行他们不偏爱的反应,同时无法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因此,小学生的一节课可能是30——40分钟,因为时间太长了,孩子们思维基本就飞出教室了。所以,很多时候,老师的拖堂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也有老师会乐此不疲。因此,在写家庭作业的时候,让孩子一直坐着把作业写完也是不现实的。
五是判断能力:孩子对任务价值的判断决定了孩子对任务分配的注意力的多少。通俗的说,如果孩子认为这个事情重要,他就会很重视这个事情,也就在完成事情时更认真,当然注意力集中了。但是如果孩子认为这事情不重要,那就无所谓了,自然不会太用心了。如尽管孩子们不喜欢学习不热爱作业,却对考试比较重视,对考试成绩比较看重。因此,多数孩子在考试的时候,是能集中注意力的,希望自己不要因为粗心而丢分。当然,好成绩有平时努力的原因,但临时发挥也是很重要的。即使那些平时连作业都不抄袭的学生,考试的时候,还是希望能抄一点,希望成绩以致不是太难看,尽管我们一直在批评抄袭,但仍然屡禁不止。
三、社会生活环境和经验
其实,根据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观点,社会互动(特别是与更博学的社会成员的合作性对话)是儿童获得思考和行为方式所必需的。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是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中发展着的,这个系统受多层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环境最里层的水平是微系统,它包含儿童所处的直接环境中的活动和互动模式。其中双向互动最频繁的是孩子和父母彼此形成的多角多关系互动,不光成人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儿童,而且儿童受生物和社会影响的特性也会影响成人的行为。当这些彼此交互的作用随时间的流逝而反复发生时,他们就对彼此发展产生了持久性的影响。儿童有效注意是受到社会生活环境和经验影响的。
一是学龄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研究发现那些来自婚姻不幸的家庭以及生活压力大的家庭的儿童,其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的几率是比较高的。我们从班级的学生中能明显地感觉到:离异家庭、父母在婚姻中经常吵闹的家庭,孩子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父母的关系,可能随时随地祢想父母能够和好或和睦相处,这成了孩子的心病。家庭因意外发生变故或因疾病出现较大压力时,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减少了,同时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压力释放给孩子,让孩子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致使儿童对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如作业)却没有了兴趣。
二是父母对孩子注意力的破坏: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本来没有什么条件和理由,就像子女赡养父母是理所当然一样。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有问题。如孩子正在认真的思考某一道数学题,妈妈则看到孩子凌乱的书写时马上指责孩子不认真写字,然后就是一堆道理,本来集中注意思考的问题也被迫中断。如果孩子对母亲以反击,那永远都有理的父母可能又是一顿教训,殊不知你已经打扰了孩子的思维。其实,书写完全可以提前或推后来说明,否则在孩子注意力还没有被培养起来就可能夭折了。还有如孩子正在集中注意力做拼图,母亲刚刚切好了水果或炖好了红烧肉,忍不住给已经忽略了一切存在的孩子喂一口水果或一口肉,还理直气壮的认为,玩儿嘛,没必要太认真。似乎只有写作业的时候才是最重要的时刻,也是最应该集中注意力的时刻,其他时间完全可以一心二用,边玩边吃。可曾想你已经严重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游戏和作业一样都需要付诸思考,这都是培养注意力的途径。
三是父母与孩子的双向互动、彼此影响:孩子和父母是双向互动、彼此影响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会受到父母更多的指责,而父母的指责又强化了孩子的注意力困难症,这又让心急如焚的父母进一步抓狂,会变本加厉地批评孩子的懒散、拖拉,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且,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可能还会引起父母的大战,导致家庭关系更加紧张。因此,孩子、母亲和父亲之间是动态的关系,每个人都影响他人,同时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四是家庭生活习惯中的作息——睡眠:大脑调节睡眠地时间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刚出生的婴儿,一天中醒着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幼儿园、小学的有些儿童中午不愿睡午觉(我女儿就是这样的,不过晚上能很快进入深度睡眠),青少年上床睡觉的时间比较晚(原因比较复杂:有年龄方面的,也有学业方面的)。但是一个普遍现象是中国的孩子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而睡眠不足会损害个体的注意、情绪和行为能力和规律。所以,睡眠不足时,往往精神上表现得恍惚游历,思维上迟钝,身体动作上缓慢且不协调。而睡眠充足的孩子则显得精神抖擞,精力旺盛。因此,充足的睡眠与有效注意时间的长短是有直接关系的。
所以,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和孩子生活的环境、环境中的人及其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更好的保护、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需要父母思考并付诸行动了。
四、情绪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影响儿童有效注意时间长短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生理、认知和生活环境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儿童的情绪(情感),孩子的感觉太重要了。
一是爱好(兴趣):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在教学上老师们千方百计的把自己的课堂设计的有趣(基于任务本身而言,与学生的感觉是否一直,还要打问号的)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这是一种外在的动机,而真正要让孩子喜欢的是出于内在动机——孩子的兴趣点。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如作业)有“恋爱感”,其实根本不需要家长监督或催促的,因为他们本身在享受着此刻的任务(作业)带给他们的愉悦。
我女儿喜欢很多手工,经常是各种作业没有做完,就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各种小制作中去了。有时候可能是对令人生厌的作业的一种逃避,但更多时候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我发现有时候她边看电视边做,我想当然的以为她做不到一心二用,但事实是她基本是在听电视,有时可能电视声音仅仅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其没有分散太多的注意。但是反过来,让她边写作业边看电视,那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我的一个远房堂弟,比我女儿小两个月。从小喜欢画画,于是这孩子在一切可能的画材上画画,家里的院子里、土墙、树叶都是他的画板。在一切可能的场合都在画画,被奶奶锁家的时候、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时候、奶奶带到地头的时候等等。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带着孩子,还要侍弄一亩三分地,于是没有太多时间干预孩子的行为,反而造就了这孩子的绘画能力,他的天赋在没有被破坏的条件下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用他奶奶的话说,吃饱喝足了,如果没人打搅,他会一直画下去。可见这孩子的专注力有多强大。四年前的清明节扫墓的时候,那孩子给我爸爸画的速写非常传神。
二是有趣(与无聊相对):这是基于任务本身的特点而言的,属于外部动机的范畴。如一门课是否被孩子喜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本身是否有趣、是否考试(不考试的学科,孩子们没有学习的压力,基本是喜欢的)和老师如何上课。这些因素都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第二个是国家决定的,第三个是老师决定的,都有很大的人为因素。第一个则是课程本身的特点,有一定(毕竟课程也是人编订的)的客观性,如美术课、音乐课基本没有不喜欢的孩子。于是,孩子们对有趣的任务,自然会分配更多的关注,对无聊的任务除非强迫,有正常情绪表达的孩子是不会讨好老师和家长的。于是,我们看到了面对“豆腐三碗三碗豆腐”的作业时,孩子能有多大的动力去完成了,也别指望他能集中注意力了。反正我女儿是非常讨厌这种作业的,如果不能理解孩子讨厌作业的原因,自然处理不好孩子和家长的情绪,鸡飞狗跳就出现了。于是有些作业就是我的任务了,我写她看书。
相对于作业而言,书籍对我女儿有莫大的吸引力。以前放学回家,先是看一阵书了再写作业,这个假期则是看了上百本的书,阅读速度也比我快(因为阅读的内容不同,但即使同一本书,她的速度比我快,不过效果没有统计过),也听了几十本书,但是对语文阅读作业特别反感,如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的阅读习题,非常讨厌的。于是,看书的时候总是安静、也不听任何音频。可是写作业的时候,却要边听故事边写作业。可以说除了阅读之外的其他时间,耳根子是不能清净的。
所以,家长们也读一读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理智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辩证分析老师对成绩和作业的要求,不要盲目迎合老师的作业要求,更要关注孩子对学业、对作业的态度和情绪表达。毕竟完成学业的是孩子,他的感觉是最重要的,家长了解孩子的感觉并让孩子能表达出来,孩子才可能精神独立、生活自主、学习主动。
强调一下:我说的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比较关注其成长,他们也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学业等有基本的判断的孩子。而对于留守儿童、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其他特殊家庭的孩子,这些缺乏家庭监护的孩子,老师们的关爱和严格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是孩子当时的心情
当我们愉悦的学习、工作、开展社交活动的时候,注意力肯定是比较集中的,即使有时会分散,但整体上不会出现思想跑毛的现象,最主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但是,如果孩子写作业前,心情不好,加之在学校辛苦一天了,晚上回家又有那么多无聊的作业,家长还催促着尽快完成,有些家长张嘴就是吼叫的,孩子的心情糟糕透底了。他可能尽想着如何反抗家长了。其实即使在大棒政策下,他表面在椅子上坐着了,手也动着了,但思想却离开了作业。但是,如果孩子在写作业之前,能有个好心情,而且写完之后父母不要变本加厉地再加一套试卷或一页口算、一页书法等,孩子的注意力还是能集中到当前的任务中的。
影响孩子有效注意的因素是很多的。我们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分析孩子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并实施相应的策略。后面将继续谈培养孩子专注里的一些方法。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