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七点到九点,是孩子的舞蹈课时间。送和接的间隙,独自到饮品店“偷闲”。
点了杯奶茶,店里有我最爱的临着落地窗的沙发,也有舒适的放有软软靠枕的软座,都没敢坐。因为身后排队点餐的有两位抱着考研书籍的女学生,还有抱着两岁宝宝的三口之家,我潜意识里,这些位置已经贴上他们的标签了。
选了大桌角落的铁椅坐下,心安而静。桌面上有几本杂志,选了本《读者》,来打发接下来的一百分钟。看杂志,向来是从头到尾一页页地翻,不感兴趣的粗读、感兴趣的细读,会回看但不跳页。
这本杂志中,细读了四五篇文章,大多都是亲情主题的文章。有一篇是讲述作者在母亲患阿兹海默症前后的心理变化,文中最触动我的是她的母亲最后像婴儿一样眨着纯净无邪的眼睛用奶瓶喝水……前几天,看到熬过两次住院治疗从能吃能喝能说能笑能走能逛到行动迟缓沉默寡言有气无力的姥姥时,我也感慨道: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婴儿开始成长和积累,到老年又退化和失去,时光公平到人人如此,又残酷到无法逆转。我们都舍不得美好的岁月和亲近的人,却只能任由它们被时间带走,渐行渐远。
另一篇叫做《八宝红鲟饭》的,从日常小事和作者母亲最爱的八宝红鲟饭来体现父亲和母亲的情深意长。虽是以母亲病逝的悲剧结局,却是以相濡以沫的深情结尾,哀而不伤。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用学习和眼界,可以增加生命的高度——用修养和品格,可以调控生命的温度——用真心和爱。
失去了母亲的孩子是孤独的,这是情感上的孤独;芸芸众生之中没有“知己”也是孤独的,这是精神上的孤独。《孔子的“自嘲”》让我看到了圣人之为“人”的弱小,也感受到其卓尔不群、矢志不渝坚守理想信念之“圣”的伟大。圣人能拯救这世界,强者能适应这世界,智者能改变这世界。《课程表以外的课》从德国学校的“奥运皮划艇”、“雪山生活”、“改造废墟”、“徒步翻越阿尔卑斯山”等特色课程切入,阐述了开发人类潜能、不断地探索适应以至改变世界的种种方向。人类的认知和能力越丰富,这世界就愈显广阔;一个人相对于世界而言越微小,整个人类的视角和视野就愈显广阔。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和世界是相互成就的。
就如今晚,一本《读者》为我打开了思想的大门,同时这本杂志也有了探索它、吸收它、传播它的读者,这不也是彼此成就吗?
今儿偷了一百分钟的闲,却有平日忙了成千上万分钟也不及的收获。这滋味比奶茶还要美好。下次一定还要去,咀嚼文字,品味生活,赴与自己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