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于上海家中,静坐发呆,忽然想起木心先生的一句话:“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反复谈到温暖、爱、谈及童年和家庭,但那些都不是我最终想要谈及的事。我的童年、少年乃至如今的中年生活都算不上安稳,为家庭之爱寄予的无限又微薄的希望,叫我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绝望、放弃、原谅、再等待、直至背弃再原谅到彻底的释怀,几乎经历了人与人之间全部的纠葛爱恨,但最终它们都成熟结疤,逐渐的被修复还身体以活力。
无论如何,应该被谈及的都不是过往经历的童年残缺、少年叛逆,不是外部环境所赋予的人的一切无法改变的东西,应该被谈及的是,如何应对被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拉扯着向前的恐惧,和如何应对独自面对自我、找寻自我的恐惧,并最终将自己推向自己的必经之路。
直到二十六岁才幡然醒悟,摸出一点生活的门道,摸出一点同人交往的门道。由于父辈的疏忽,原有家庭除开吃饭穿衣基本的礼仪,其余的一应事物悉数由自己探索。别人用一句话就能习得的基本生活知识,我们需要通过电视、网络、书籍以及其他很多第三方渠道获得,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万事先由自己拿主意,而后再征求他人意见的习惯,虽时常一意孤行,倒也免了征询意见的恐惧、繁琐,免了被左右意见的懊恼。这么长久的下来,固执、坚决,难免少几分圆融,难免吃亏,但归根到底,都是受了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和被爱的恐惧的驱使,导致了处事上的步步生疑。
好在,在自我探索的路上,能够逐渐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逐渐的由抱怨成长环境、抱怨“生而为人之抱歉”,转而回到内心找答案,由“无所谓”“我恨你”到“谢谢你”“我爱你”,从羞于表达回到探求内心真实的声音和想法,逐渐回正,逐渐做自我修复,学着一遍遍回放过往经历,试着把那些还算完整的童年、少年片段剪辑拼凑,形成一个可以做短暂庇护的整体片段。而后引导父母、引导他们朝着家庭期盼的方向成长,再反复剪辑,加入新的生活片段,几十年的成长经历里,逐渐出现向好的家庭局面,对外部环境时常感到恐惧担忧之感,在经历反复的修补、剪辑之后逐渐消失,无论外部如何给予、如何夺取,都视之为当然、至此才开始产生正确决定,才开始对外部环境感到安全,才开始走自己的早应当要走的路。
而回看从前,父母之于子女的关系,正是自己对待自己的关系,自己对待他人的关系,童年、少年之苦,最大的原因在于儿童无力决定它的出生、无力决定事态走向,在于儿童无力决定最初的命运。
那些温暖、爱,儿童想要反复确定并始终得到是出于生命的本能,出于欲望。往后在回忆一些片段时,尝试做个观影人,这样和同伴分享:“过程太难了,好在结局不坏啊”然后,笑着走出自己过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