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已经是快晚上的凌晨12点了,我无法控制心中的感觉,有些话真的是喷泼欲出。
今天我早上一睁开眼睛听王纪琼老师课程录音。课程中,王老师提到,心理学要生活化,要讲得老百姓能听得懂。心理学首先能够走出心理学界,其次才是各种流派的学习与专业的众深研究与学习。如此,心理学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说真的,我听得心情激动,仿佛找到了一个方向,一个力量。
何为心理学生活化?就是讲老百姓听得懂话。举个例子来说吧,大冬天的,你们家孩子要吃冰淇淋,面对这样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你怎么去应对和沟通。
在我们的心理讲师课程初级班上,王纪琼老师与学员进行互动,老师演那个小孩,参加互动的学员轮流演家长。
A家长说:儿子啊,这大冬天的,还吃冰淇淋,你不怕生病啊,不可以?
孩子说:可是我就想吃。
家长说:你再说?就是不行。
此类强势型家长,直接忽略孩子感受,这样教养下的孩子也容易忽略自己感受,或者以后有什么话也不告诉家长了。等到若有校园欺凌事件,那就惨了,孩子胆小,默默承受。
B类家长说:孩子,你想吃冰淇淋吗?
孩子说:是的,我很想吃。
家长说:可是吃冰淇淋会生病的,而且这大冬天,上哪里去买啊?你说是不是?
孩子说:我今天路过楼下便利店了,那就有,我想吃。
说完,哇哇大哭,家长无奈只好说:好吧,你吃吧。
此类,很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达目的不罢休,他人为哭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法。
这些都是台下学过心理咨询学员的回答,说真的,他们真的懂很多心理学,各种流派都接触过。可是面对这生活琐事时,依旧不知道如何用落地的语言技术去引言。
更有一位学过催眠的老师更搞笑,站起来说:孩子,你想吃冰淇淋是不是?
“是的,妈妈”。
“好,那请你先去床上,闭上眼睛,妈妈能让你吃到又大又甜的冰淇淋”
她想用催眠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做冥想,通过想像方式来满足自己,谁知道孩子根本就不配合。
王老师通过这些课程设计的技术,透过互动让学员深刻体会到心理学专业学习与心理学实际运用实际是有区别的。而我们只有把它用出来,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它的魅力。
王纪琼老师最后抛出答案:
孩子啊,首先,爸爸看到你能够把自己心中的要吃冰淇淋的想法告诉我,我很欣慰。因为你很信任爸,我很感谢。(心理学上教的沟通第一步骤:1陈述事实,2表达感受),这样表达瞬间拉进与孩子心灵距离。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也喜欢吃冰淇淋,确实好吃(理解共情,表于认同)。
但是现在是冬天,这样子,爸爸跟你商量一下:你还记得你上一次感冒进医院打针的情形吗?那个时候你吐得饭都吃不了,只能喝点稀粥,多难受。可是这次,你吃冰淇淋,有可能也会跟上次一样。你愿意承受这样的结果吗?如果愿意,爸爸这就给你去买?你得为自己选择承担责任。(1、把孩子引领到未来,未来是有力量的。2、通过故事性需要去描绘画面,增加情境感,放大痛苦。3、像朋友似地与孩子商量,培养孩子思考能力,以及他勇于承担责任。)
在此过程中,王老师没有说任何高深的心理学字眼,但全是心理学运用。我曾经拿这个案例去咨询心理咨询老师怎么处理。她对我说:此时此刻,那个家长要应该去多觉察自己的一份感受,他对孩子是有控制在的,一旦控制关系就乱了,沟通也无效的。他应该学会接纳,要孩子自己去体验结果,倘若他了病了,他不会第二次。我一听,疯啦,这对孩子不好,控制不是很正常的吗?普通家长能做到让孩子吃吗?不现实。家长的不许和控制都正常,关键是如何去合理引导达到自己目的,同时不伤到孩子。
所以心理学应该落地应用,首先,是理念和方向,其次是解决问题的流程和策略,做什么事情都是要有策略的,就像《孙子兵法》写的那些谋略一样。就像善良一样,我们可以善良,但一定要有智慧的善。佛主教别人修佛法,还得通过善巧方式去引导,比如:诵经、磕头等等,都是修行的形式罢了。在冰淇淋案例中,方向就是尊重理解孩子,同时培养孩子承担能力,思考选择能力。
而如何将心理学生活化,有一个重要的法门,就是要去设计我们的语言,去将话说得好听,说得浅显易懂,就好比我们王纪琼老师讲鱼缸理论(插入视频)。
在这篇视频中,王老师把孩子必须鱼缸里的鱼,家庭氛围比做水,鱼缸是这个家。通过比喻让我们明白:当孩子有问题,我们通常解决问题方法做错了,方向不对。而应该从父母自我修行中,把水中杂质清理,让鱼有氧可吸。如此表达,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直戳人心。里面用到了《讲师班》里教的出口成长七条线:故事线、情感线、时间线等等。巧妙地将OPP营销逻辑与课程设计逻辑巧妙融合,于无形之间,行云流水一般让听众收获满满。
为了帮助更多人生活化普及心理学,我们SPEC事业部在全国推出心理讲师初级班。在这个课程你将收获到……
这课程特点是……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让我们一起传播心理学,用语言去共振世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