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对行为经济学的认知——《赢家的诅咒》读后
本书作者理查德·塞勒, 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这本《赢家的诅咒》,是塞勒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的论文的合集,探讨的都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本书研究的是人类的非理性决策行为,他运用很多行为经济学的知识,解释了很多传统经济学没法解释的现象,帮我们在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上做进一步延伸,更科学地认知现实世界。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经济生活中的悖论和反常现象”。
这本书主要指出了传统经济学应用到现实世界时候遇到的三个悖论:
一、有限理性悖论
有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发生在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自然资源的拍卖过程中。一般人都会觉得,这些拍下油田开采权的公司,肯定赚得盆满钵满,搞矿产资源开采的往往都是暴利。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竞拍石油开采权的时候,陷入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困局之中。第一,这些公司不知道这个油田的真正价值,所以只能靠主观猜测,而这就会带来判断失误。第二,石油开采权的竞拍经常采用暗标拍卖,你要在规定时间内报价,你不知道竞争对手出价多少,所以为了拿到开采权,你会尽可能往自己能承受的上限报价,这就导致胜出的公司往往要耗费巨大的代价。
明明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了,最终却落入了一个败局,这个悖论就叫做“赢家的诅咒”。而且,比较吊诡的是,石油公司通过拍卖拿到项目,之后挣不到钱。还有一种情况发生在大公司之间的并购上,一家大公司花好多钱收购另一家大公司,如果我们仔细想想那些大型并购会发现,大部分时候是不挣钱的。
大公司是市场上的赢家,赢家就往往会过于自负,总认为自己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判断更为准确,而且求胜心切,志在必得。抱着这样的心态,不犯错误那才叫反常。人并不像经济学家想的那样,是一个善于权衡计算的理性人,在面对市场选择的时候,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模型无法解释人的全部行为,这是传统经济学的一大缺陷。
二、不完全自利悖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往往会觉得,一切涉及到利益、涉及到金钱的市场行为,它的驱动力一定是人对利益的追逐,每一个人从经济层面来说都是自私自利的,市场上不存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因为大家都追逐各自的利益,所以要想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就得对你有利,也对我有利,整个人类社会的协作系统,就是在人自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人在即便是涉及到金钱这种直接的利益的时候,并不完全只想着让自己利益最大化,人天然的会去追求公平,遇到特别不公平的东西,还会激起他的一些负面情绪,他宁可牺牲掉自己一部分利益也要维持公平。所以,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出于自利,明显是错误的。
我们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不完全是自私自利决定的,甚至情绪有时候比人的逐利性强大得多,它很多时候能主导我们的经济决策。所以,我们并不像传统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在任何时候都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影响我们的经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公平、情绪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因此,人的经济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从自利性出发的。
三、标准经济人假设悖论。
人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理性的,做经济决策没有经过权衡和计算,甚至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从自我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的,我们可能为了追求公平或者宣泄情绪,就牺牲了自我利益。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在比较不同选项的时候,有点像翻书或者是查字典,能够清晰的查到我们每一个偏好的优先级,哪个排前哪个排后,这是很清楚的,我们查到各种偏好的排列顺序后,就能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选择,优先满足比较靠前的偏好。
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经常面对偶发事件,人的偏好顺序没法提前建立,大多是临时建立的。然后做选择和判断的时候,背景和程序也会影响偏好,这就是程序的变化对人偏好的影响。传统经济学认为,你偏好足球这种活动,不偏好歌剧,就证明足球带给你的价值比歌剧更大。行为经济学认为,偏好是不断变化的,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经济选择也有多样性,没那么铁板一块,你我都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经济人。
显然,传统经济学过于机械的看待了经济行为,忽视了经济选择的复杂多变。人的经济行为并不是铁板一块。人是经济动物,但也是一种多维度的经济动物,任何把人的行为模式过于简化的描述都难以触及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学习行为经济学,或许会对我们认清经济现象的本质有些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