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的优雅(法)
导演:莫娜·阿查切
演员:乔丝安·巴拉思科(勒妮)、伊川东吾(小津格朗)、加朗斯·吉耶米克(巴洛玛)
“重要的不是死亡,重要的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
这部影片以一个拥有超前智力的十一岁小女孩巴洛玛探索生死意义为线索而展开的故事,让小女孩对生死有更深了解的是“看门人”勒妮的故事。改编自法国小说家妙莉叶·芭贝里撰写的小说,作者还有另一重身份是哲学教授,难怪了,影片会以讨论“生命与死亡”这么具有哲学深度的话题。毕竟,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弄不明白。
勒妮是在富裕公寓里当看门人,她给人的感觉是尖酸刻薄,冷漠无趣,又老又丑的胖女人,她也刻意营造这么一个“刺猬”的外壳,其实也是因为这幢楼里富贵先生太太根本没心思去了解一个“看门人”。就如影片中有个片段是勒妮穿上精致的华服和披肩,小津格朗搀扶着,当面迎来巴洛玛的妈妈,她妈妈竟是没认出勒妮来,勒妮诧异的直问:“她没认出我来,她没认出我来…”小津格朗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您”。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两层的,一层是外表的认识,一层是内在的认识。习惯了勒妮朴素的形象,当勒妮换上精致的装扮,巴洛玛妈妈愣是没有认出来,因为对于巴洛玛的妈妈来说她是富人太太,而勒妮只是身份低微的“看门人”,阶级的差距让尽管住了十几二十年巴洛玛妈妈,从没有认真的去注意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另外还有一层含义,巴洛玛妈妈没有认识勒妮的内涵,内涵是让一个人丰富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勒妮喜欢阅读书籍,文字让她充盈而优雅。她的内心、视野或许比楼上的富太太小姐们更加的丰富。
勒妮是幸运的,因为她等来了小津格朗,一个看到她身上光芒的先生,会关心她养的猫,会懂她的阅读爱好,会邀请她共进晚餐,会一同观看电影…尊敬她,理解她,重视她…但习惯穿上冷漠盔甲的勒妮,深知两人的地位悬殊,所以在对待这段奇妙的感情,也会显得局促不安、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勒妮受到小津格朗第一次的晚餐邀请时,虽然嘴上一直说“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晚餐”、“我就是这样”,但还是听从好朋友的建议,第一次专门去打理了发型,穿上了借来的裙子,郑重的赴约,可以看出勒妮内心还是很欣喜的。在小津家里,勒妮虽然状况百出,不会用冲便器,打不开门,吃面掉到衣服上,不过勒妮的坦白和直爽显得可爱的一面,还有在洗手间玩音乐。第二次去看小津家里看电影,就显得轻松愉悦了许多,不过在临走时,提到小津过世的妻子,也提到勒妮过世的丈夫,勒妮说了,丈夫死的时候和片头一开始那位过世的富人先生形成鲜明对比,富人先生的死,让楼里的人议论纷纷,大家感到震惊和惋惜,然而勒妮丈夫的死却微不足道,无人关心。这也激起勒妮心中的自卑感,自嘲“老傻瓜”,觉得对于这段可能萌生的感情的不自信,因此再次缩进带刺的外囊里,拒绝别人的善意,拒绝小津生日晚宴的邀请。但勒妮心中又是无比渴望别人的爱,这种矛盾的心情,让她抑制不住在巴洛玛面前大哭起来,但这种哭不是哭天抢地,嚎啕大哭,而是带着一种压抑,不甘心,自卑害怕…不过最后勒妮还是勇敢的脱掉带刺的盔甲,接受小津格朗的生日邀请,接受小津格朗的爱…
无奈结局勒妮竟然被干洗店的老板娘意外撞死了,这让我想到第一次为了去小津家,穿的那件衣服就是她朋友从干洗店借的,而那件衣服是一位过世的夫人的衣服,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铺垫。很多时候,就像这样,面对爱自己的人,自己爱的人,还是要勇敢一点,自信一点,死亡不知道何时降临,可能明天,下一个拐角,下一秒…把握好每个爱的瞬间…
不过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作者最后要让勒妮死掉?难道作者也不看好这段不同阶级的爱念,所以索性让他戛然而止,反而让读者观众留有幻想?或者是“替”巴洛玛死,影片一开始,就一直强调巴洛玛要自杀,勒妮帮巴洛玛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但还是需要有一条人命?还是这样戏剧性的结局能让读者观众对书籍影片有更深刻的印象…
巴洛玛的自杀计划是失败的,因为影片中巴洛玛说“我以后要当看门人”,这一句话,已经表明巴洛玛不会自杀,因为她已经有了关于“以后”的梦想。这前提是需要活下去才能实现。
“重要的不是死亡,重要的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勒妮死亡的那一刻,她在准备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