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关于商业的问题最终都是人的问题。我们每个消费者都会把钱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其中我概括了一下大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巧克力厂家,在宣传时会把几百元的巧克力放在感情维系的账户上比放入生活必需品开支账上,消费者更有可能购买。
装修公司,如果能让客户明白你的装修方案会帮他剩下4-5平方米的空间,则他就有可能非常动心.他会觉得你在他买房的账户上省了钱,而不是在装修上花了钱。
你要改变顾客对你商品的认知,让他从不愿意花钱的账户上转移到愿意花钱的账户上。这时你会发现曾经小气的客户变得大方,你的客户其实并不真的小气而是你的这个商品并不在他愿意为此付费的那个心理账户上。
广告很多时候就是激发人们去买一些超出本来价值的东西,最经典的就是代表爱情的玫瑰和恒久的钻石了。
有些人愿意每年花20万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有的人则愿意每年花20万元带孩子去国外深度旅游一次。
前几天,婆婆带着侄子去公园玩,刚好有一个卖气球的过来,于是他就嚷着要购买一个。婆婆拗不过他就给买了一个,但是不到1个小时气球就被侄子玩坏了,这个时候婆婆就跟他说,你看,你买一个气球5块钱,很快就没有了,要是拿来卖面包该多好。这就是婆婆和侄子这代人之间不同的生活经历导致不同的心理账户。婆婆之所以会把这5元拿来买吃的是因为他们曾经饿过,我们这个年代的是很难体会当年他们经历的粮食关的,而侄子就没这个感觉了。
有一天我和嫂子讨论“必要”上的衣服,正讨论一件价值1600多的衣服,老妈凑过来看,我说这件衣服估计线下店里要卖三四千块钱,我妈马上大吃一惊,这么贵再好我也不要,我买一件200的可以买8件,而且可以不同花样款式,天天都穿新衣服。肯定比那耐穿。瞧,她们的心里想的是耐穿。但是他们给子女教学费的时候,一次拿出上万块钱时候眼睛都不带眨的。
每个人的心理账户都不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笔属于自己的账本。无所谓对错无所谓高低…一个人的心理账户取决于他的时代、社会阶层、取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决于他曾经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