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就买好了糯米、红枣和粽叶,一直忙来忙去,没做。其实,是心里没底,用忙来逃避包粽子这件事。
也不能怪我有畏难情绪,毕竟包粽子这事儿在我家已经二十来年没有过了。
我从小喜欢吃粽子,北方的粽子卖的挺贵,很小一只就一块钱——二十年前的一块钱,已经挺贵的了,而且用的米并不好,不全是糯米,总要掺些陈年大米,很倒胃口。
为了省钱,也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我妈就学着包粽子。那会儿没有抖音,也没有下厨房,我妈只能根据买来的粽子形状,自己研究怎么包。我们这边最常见的粽子是四角粽,可是我妈包出来的粽子通常是个圆滚滚的三角形,毫无四面体的立体感。我觉得我妈应该补补立体几何。我妈给自己开解:形状不重要,把米包进去不就行了?
形状当然不重要,问题是,这个不伦不类的包法,总是漏米。于是,我妈又想出来一招:在粽子的角上放一颗红枣,多少能堵住些内部的米。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办法并不奏效,煮粽子的过程中,米还是会四处流落,熬成一锅浅绿色的米汤。除了漏米,我妈包出来的粽子,米团特别“硬核”,怎么煮都煮不软。
为此,我妈去问会邻居家的四川阿姨,粽子到底该怎么包?四川阿姨娘家住在峨眉山脚下,包粽子是她的童子功。她让我妈买五斤糯米,提前泡一个晚上,第二天中午她来我家教我妈包粽子。我妈立马买好了糯米,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崭新的塑料桶、一个不锈钢盆、一捆粗棉线,早早地泡上糯米,一副专心学艺的架势。
第二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看到四川阿姨果然在我家客厅,一边跟我妈聊天,一边手脚麻利地包粽子。我妈在一旁坐着,略显局促,又有点失望。四川阿姨包粽子的手法行云流水,一副想停都停不下来的样子,手边很快就顺出来一长串有棱有角、精精神神的粽子。可是,她显然不太会教人,我妈试了几次,还是毫无章法,搞得她更加挫败了。最后,阿姨把我家的糯米都包成了粽子才走,我妈也彻底不学包粽子了。
自家包的粽子确实好吃,比外面卖的更香、更黏、更劲道。那天晚饭,我一口气吃了五个。我妈怕我吃撑了,数落我“没出息”。我也意识到,这可能是我家最后一次包粽子了,确实应该且吃且珍惜。于是,剩下的粽子都放进了冰箱,断断续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来,我妈果然再没包过粽子。我也再没那么迫切又痛快地吃过粽子。
人的记忆真的很有趣。前些天,我忽然想起来那位四川阿姨,想起她包粽子时轻松自如的样子,有些心向往之。然后,上网找了些包粽子的视频,觉得这事儿真的挺简单,为啥不自己尝试一下呢?
直到上手的那一刻,才知道什么叫“眼睛说我会了,手说你扯淡”。逐帧观看视频,手把手地学,失败一次又一次,连早饭都耽误了,花了两个小时,才包出一个像点样子的粽子。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个成功样本,往后就越包越顺畅了,一度想象自己被四川阿姨附体,行云流水包出一大串漂亮粽子来,尽管实际情况是,头晕眼花的我,面对各自倔强、不肯合作的糯米和粽叶,一再怀疑自己得动手能力,又一再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四川阿姨十几岁就会做的事,我没理由学不会啊。
等三斤糯米包完,已经四个小时过去了。一堆白花花的糯米,乖乖被攒成规则四面体,裹上粽叶,束紧棉绳,像整装待发的士兵,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锅里。这一刻,虽然腰酸背痛手发抖,可内心充满了“新技能get”的小激动,感觉人生中一个全新的领域被开拓了!
一瞬间,一堆励鸡汤语录飘进脑海:有志者事竟成啊,活到老学到老啊…呵呵,阳光总在风雨后,鸡汤也总在志得意满时出现。最难熬的时候,靠的还是一颗吃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