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连个读书笔记都写不出来,至多是看到心动的句子摘录出来。
如果让我说出对某本书的感受,却总是说不出来,至多说出书中的故事概要,特别是故事类的书,看的仅仅是故事,更深层次的东西无论如何也联想不出来。
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认为自己看的书太少,可是一个月怎么着也看一两本,有时看的更多,这么多年看下来,可真没有少看,为什么会这样?
直到今天,我看秋叶的《如何高效的读懂一本书》,才明白,原来自己看书时,只是把书中的内容装进了大脑,自己的大脑就象是一个容器一样,总是装东西,出来的东西也是别人的,从来不是自己的。
实际上,我们读了书,把书装进大脑,那么大脑就要象一个搅伴器一样。装进去的是牛奶和香蕉,出来的就要是奶昔,装进去的是苹果、胡罗卜、蜂蜜、水,出来的就是有营养的果汁。
那么,我们的大脑也一样,装进去不同的书,有小说类的、心理学类的、工具书,还有专业书,那么他们进入大脑是一本一本不同的书,出来就要象果汁一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才是真正的把书中的内容吸收成自己的。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我看过的一个网友评论红楼梦,他写的是从红楼梦中贾母的一些细节行为,例如南安太妃来到贾府,贾母只让探春、黛玉和宝钗来见,由于不喜欢迎春,却不叫她出来见人。在古代等级分明的制度里,本应长子奉养父母,可是她却和小儿子一块生活,并且把管家的权力直接越过大儿子大儿媳,直接给了贾链和王熙凤,以及把宝玉当做心肝宝贝,对同样是孙子的贾环视若不见,列举了一系列的贾母的行为,以致于家庭内部一片混乱。
从这些行为中体现出贾母的自私和偏心,进而得出结论,说有这样一个领导者,贾府这个企业想不乱都难,倒下只是时间问题。
当时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他分析的很正确,有道理,可是自己怎么想不到呢,关于红楼梦,我自己也看了好几次了,除了知道书中所有的故事,为什么不能象作者一样,把书中内容与企业管理联系在一起呢?
看了《如何高效的读懂一本书》,才知道自己只是看了书,没有把书中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进去的是牛奶和香蕉,出来依然是牛奶和香蕉,没有有半点奶昔的影子。
现在各大网站、微信公众号、读书平台,都在提倡读书,很多人都在努力的读,更有不少人一两天读一本书,也有一周读一本书的,真的都要为读书而读书吗?
真的要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个容器?实际上,读书只是想要把我们的大脑变成一个搅伴器,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那么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个搅伴器呢?
我想,那就是要把自己读的每一本书变成自己的,怎么变成自己的呢?
唯有在有限的时间里,仔仔细细的挑选好书,然后认认真真的读,细细的读。理清书中的框架,分析书中要表现的内容,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然后用自己的话输出出来,就是认认真真的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想法输出出来。
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很难,但我想信,只要你坚持下来,坚持一年试试,肯定会有改变的,你的大脑输入的是牛奶和香蕉,输出的纵然不是奶昔,也会是一杯子一块一块的香蕉和稠稠的糊状,就是为输出这样的糊状,也是一大进步,那样离奶昔就不远了。
为了把自己的大脑练成是一个搅伴器,认真的读书,努力的写读书笔记吧,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争取倒出香香浓浓的奶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