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
章九
1. 担任最高职务的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忠诚于城邦;能够胜任职务的才能;适合于其政体的善德和正义。【忠、才、德】
2. 如果三德不完全具备如何选择?根据职司的不同而要求不同,如军事将领首先满足才能,其次才是忠诚、善德。
3. 保全政体的三种方法:
(1)保证城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人多于不愿意的人。
(2)中庸之道,主要指平民与寡头之间的平衡;
(3)按照政体的精神实施公民教育。
章十
【本章讨论一长制度(君主制与僭主制)毁灭的原因,下一章讨论保全的方法。】
1. 君主制 v. 僭主制
出身贵族 出身平民领袖或寡头野心家
为了公共利益 为了自己的利益
继承了寡头与平民政体的弊端:像寡头政体一样积累财富、压迫平
民;像平民政体一样仇富、攻击贵要。
2. 一长制度毁灭的原因:
(1)君主或僭主不义,包括凌辱和没收他人财产;
(2)君主或僭主恐怖;
(3)君主或僭主被人鄙薄;
(4)雄心,这种情况历史上很少发生,亚氏所肯定,需要舍身取义的决心;
(5)外力,政(体)不同不相为谋,更欲取而代之;
(6)内部失和;
(7)君主或僭主被憎恨。
3. 王制最不易为外因所破坏,更多是由于内因,一是王族内部的自相倾轧,二是君王逾越法度,希望专权。
4. 目前各邦盛行平等,君王很少出现,同时“二世危机”也是君主制倾覆的原因。
章十一
【本章讨论一长制(君主制+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1. 君主制的保全:采取温和谦恭的政策。
2. 僭主制的保全:两种方法
(1)典型的僭主统治——三种僭术:
(i)愚民:摧毁臣民的精神;
(ii)间民:制造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iii)弱民:使臣民对于暴政无能为力。
(2)僭主变贤君:
(i)关心国库而不是自己的私利;
(ii)征税是说明是为了公共事业而非私人目的;
(iii)使人民敬畏而不恐惧;
(iv)避免无节制的欢娱。
等等。总之,“一个僭主,在他的人民面前,应表现为大众的管家或者本邦的仁王,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君主。”
章十二
【本章批判柏拉图《理想国》中关于政体演变的批判】
1. 僭主和寡头政体通常较为短命,历史上也有长命的寡头政体,但通常是因为采取了温和节制、遵守法度的治理。
2. 对柏拉图关于政体变革与原因的批判:
(1)柏拉图并未就理想城邦的演变作出说明。柏拉图认为不合自然与数式而出生的人是天性卑弱的,教育也拯救不了,这是世事败坏、政体堕落的原因。亚氏认为,这是万物变化的常情,而不是各个政体变化的原因。
(2)柏拉图认为“时间的洪流使一切事物全部改变”,亚氏质疑,并非同一时间产生的事物是否经历相同的变化。
(3)柏拉图认为,最好的理想国应该变为斯巴达式的城邦。亚氏质疑这样的转变是否容易。
(4)柏拉图认为,斯巴达式政体必转变为寡头政体,寡头政体必会转变为平民政体,平民政体必会转变为僭主政体。亚氏认为,相反的转变也是可能的。
(5)柏拉图没有讨论僭主政体的变革。
(6)亚氏认为僭主政体未必一定产生于平民政体,也可从寡头政体转变而来。
(7)柏拉图认为斯巴达式的政体变为寡头政体的原因只是因为执政人员变成贪财盈利之徒,但亚氏认为,执政者变成贪财小人并非是唯一的原因,还要最有产者和无产者进行分别待遇,并以此建立正义。
(8)柏拉图认为一个寡头政体包含一富一贫的两个城市,但亚氏认为,任何其他城邦只要财产不是一概平等的,都分为贫富两个部分。
(9)柏拉图认为寡头日益敛财而平民日益困苦,终将奋起革命,但亚氏认为,穷人变穷不一定是变革的原因,也可能是穷人变多了。
(10)寡头变为平民政体有若干原因,但柏拉图只说了一个原因,即骄奢以至负债而贫困。但亚氏认为,这需要假定所有人或大多数人都是富有的,但其实只有领导人物丧失产业才会变成革命分子。并且,由此引发的变革未必是寡头变平民,也可能是变成其他政体。
(11)柏拉图认为过度自由使人们堕落,进而产生祸乱,但是亚氏认为,过度自由并不是祸乱的唯一原因,如果人们得不到名位的正当分配,也会产生内讧,引起政变。
总而言之,亚氏批判柏拉图对政体变革及其原因的阐述过于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