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觉:10:30 今早起床:6:10
今日体重:55.2KG;
昨日行走:1.4万 步;
昨日学习:《设定锚点》
昨日写字:800字
《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写到,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比较,持之以恒。
与孔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处。
近日学习材料铺天盖地,感觉记不住,其实是一直以来的困扰。如果富兰克林可以通过每天自省一个习惯来锻炼自己,我是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掌握学习到的新知识呢?这周开始的笔墨群记录,在坚持每日的自省,每天的“晨修”工作。如果用在学习上,通过反思练习(不一定是早晨),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战斗力,可不可以。
还有个问题,看过的书越多,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用不上。虽然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项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时候觉得有些方法之间似乎有些联系又有些冲突,可是问题究竟是什么,一直没想明白。
成甲老师也遇到过这个问题,他是在读了《穷查理宝典》后茅塞顿开的。“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一安排你的经验。”原来,学过的知识和内容,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的,这个模型和框架,就是我们常说的套路吧。
成甲书中写到,一切学习和努力的目标无非就是三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所以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有,那就是有效的,如果没有,那学习就是无效的。
对照成甲知识管理的认识三维度,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第一个是数据管理的维度,这个维度更多是具体的数据层面的技巧。比如,下载的文件怎么保存?学到的知识点怎么归类?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给文件贴标签?怎样整理文件夹?在哪里找到合适的书单等。
第二个是信息管理的维度。我们关注的是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精读与泛读的区别、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等。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者进阶的标志,能够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第三个是底层规律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我们必须在大量具体知识沉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又将无形用于有形。
成甲运用了亲身实践一个案例:一个新手如何写营销方案——掌握底层规律并以此分析问题产生的效果。
过去我更多关注于数据管理和的维度和信息管理的维度,而对底层规律关注不够,也就是阅读积淀太少,没有形成更宏观和更抽象的理解,也没有能用自己的线把知识串起来。
怎么做——放慢读书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另外,去主动寻找、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的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用在什么领域?
每次在保存文章时,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我想保存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中哪些内容对自己有启发?它对我的工作生活起到什么帮助?
为什么买电子书?一是家里书太多,书房,过道、宁宁房间都堆满了书,占据了生活空间,也不容易做卫生。二是我们仨还在不断的买,家里已经没有更多的空间存放。三是书上所做的记号不容易查阅,大多数的书看过后就忘了,尤其是一些平时不太熟悉的领域,而这些恰恰是需要常常温习的。四是有的书很厚,不谈携带了,就坐着看抱在手上都嫌累。
听刘润老师介绍了他的阅读习惯后,我迫切感觉到需要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提升自己的阅读效率,需要电子书和纸质书结合起来。第一,海量书存放在云端,节约存储空间,可随时调阅。第二,携带方便。第三,坐飞机、开会、活动无聊时都可以看,没有翻手机或抱着本书那么引人注目。第四,续航时间长,替代手机可以节约手机电量。第五,边读边做记号,非常顺手,而且事后查阅起来相当方便。
继续领悟锚点的设置,应该会有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