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阅读分享(三)《八佾第三》
八佾——“佾”与“仪”同音,如今在孔庙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礼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用现代的名称,可说它是“文化舞”,代表古代文化的一种舞蹈。八佾是八个人一排,共有八排;诸侯之邦,六人一排叫六佾。诸侯之下的大夫——大臣之家,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
这篇书的全部重心,以现代用语说,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内容讲“礼”。礼的根本,也就是孔子一生做学问之所在。“礼”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偏向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同时包括形而上宗教哲学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讲的“文化”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教育、哲学、宗教等等归纳起来,成为文化的总体。而过去的观念,文化偏重于人文——人伦的道理,即是伦理的道德、政治的伦理与社会的伦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个人没有中心思想,“如礼何?”文化对他有什么用?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他人来管的。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自己不醒悟,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有许多人把权利把前途诉诸迷信,寄托在狭义的宗教上。我们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不管上帝也好,菩萨也好,神也好,如果因为肯拜拜他,他就会保佑,不信他,就不管——果真是如此,第一个我就不敢信他,因为他太偏私,又太意气用事了,反不如一个普通人。如果不分善恶,有求必应,那做人很容易,我尽管做坏事,天天去拜他,或做了坏事再去忏悔就可以了,这岂是神的旨意?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中国文化的所谓“君子”,是与“小人”对立的名称,等于是个符号,很难下定义。好人对某一件事情好,有时在好里会变坏;坏人一切都坏,但有时在某一点上会变好。
中国文化所讲的君子是无所争的,不但与人无争,与事也无争,一切是讲礼让而得。无所争就是窝囊吗?不是的,无论于人于事,都应该争,但是要争得合理,所以“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在争,也始终保持君子的风度。
子入大庙,毎事问。或曰:数位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毎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假如出国到了别人的国度,风俗习惯不同,对人家的事,不懂的应该多问。到人家家里也一样,求学问也一样,做事也是一样的,诚恳向人请教,就是礼的精神,也是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