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中仅郭英一人活到靖难之役后

众所周知,刘邦、朱元璋是卸磨杀驴的典范。朱元璋在登基后先后掀起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案,牵连了很多功臣,众多功臣都被他杀害。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彻底废除丞相制度,而蓝玉案则是因太子朱标薨逝,朱元璋为了确保朱允炆这个皇太孙登基后不会被权臣把持而掀起的。这两场大案牵连人数之广实所罕见,再加上他的分封制,自以为可以给朱允炆一个太平江山。史载:“太祖语太孙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从这段话中既可以看出朱元璋完全没有想到藩王反叛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透露出,这时候的功臣们已经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那朱元璋手下的功臣们有没有活到朱棣篡位之后的呢?

这个要求比较高。

首先这个人要足够长寿,毕竟从明朝建国到朱棣篡位有足足三十五年时间。其次这个人要足够幸运,能够逃过朱元璋驾崩前的几个大案:胡惟庸案、李善长案和蓝玉案。最后还要在残酷的靖难战争中幸免于难。

符合这些条件的老臣有且只有一个:武定侯郭英。当然郭英能够成为这个幸运儿,当然并不是因为他的妹妹是朱元璋的郭宁妃。

明初功臣大全

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臣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可能去一一列举。明朝建国后获得爵位的那些功臣们,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范本来考究。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开国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由于明军主力此时正在南北两条战线上为了国家统一而奋战,所以封赏功臣的大典直到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才正式举行。本次大封功臣共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合计36人,名单如下: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侯爵:中山侯汤和(后进封信国公)、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荣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祯、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友德(后进封颖国公)、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伯爵:忠勤伯汪广洋、诚意伯刘基。

薛显

到了十二月,朱元璋又补封了一位侯爵:永城侯薛显。薛显这个人功劳很大,但他在北伐途中滥杀无辜,被朱元璋认为“此罪难恕”。但开国之初朱元璋生怕背上杀功臣的骂名,所以最终按照功过一分为二的原则:薛显有功,封永城侯。有罪,罚他发配海南。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加封养子沐英为西平侯。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一月朱元璋第二次大封功臣,本次共册封12位侯爵,名单如下:永昌侯蓝玉(后进封凉国公)、安庆侯仇成、永平侯谢成、凤翔侯张龙、安陆侯吴复、宣德侯金朝兴、怀远侯曹兴、靖宁侯叶昇、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雄武侯周武、定远侯王弼。

洪武十六年(1383年),由于督造孝陵有功,朱元璋封老乡李新为崇山侯。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因为收复云南的功劳,朱元璋再次大封功臣。本次共册封4位侯爵,名单如下:普定侯陈桓、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鹤庆侯张翼。

此后直到李善长案之前,又册封3位侯爵,分别是:舳舻侯朱寿、航海侯张赫、全宁侯孙恪。

至此为止,这一批开国勋贵合计公爵6人、侯爵50人、伯爵2人(均只计算最初爵位)。在李善长案之前,寿终正寝的有: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子兴、六安侯王志、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祯、德庆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东平侯韩政、汝南侯梅思祖、永城侯薛显、安庆侯仇成、安陆侯吴复、宣德侯金朝兴、雄武侯周武,诚意伯刘基,合计23人。

另有1人战死:宣宁侯曹良臣,2人因罪赐死:永嘉侯朱亮祖、豫章侯胡美,1人畏罪自尽:忠勤伯汪广洋。

李善长

爆发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的李善长案,本质上是以朱标为首的太子党(包括江南文人以及新晋武勋)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老兄弟之间的一次总摊牌。虽然朱元璋并不情愿让淮西勋贵覆灭,但是在儿子和老兄弟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儿子。李善长案名单如下: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

当然此案过后,兴许是为了安抚所剩无几的淮西勋贵,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进封老乡张铨为永定侯。此外死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之前的还有郑国公常茂、航海侯张赫、东川侯胡海。换句话说,在皇太子朱标薨逝之前,在世的勋贵合计21人,名单如下:宋国公冯胜、信国公汤和、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江夏侯周德兴、长兴侯耿炳文、西平侯沐英、永平侯谢成、凤翔侯张龙、怀远侯曹兴、靖宁侯叶昇、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定远侯王弼、崇山侯李新、普定侯陈桓、武定侯郭英、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永定侯张铨。

朱标之薨,犹如南美洲扇动翅膀的那只蝴蝶一般,改变了整个明朝的历史进程。当年六月,西平侯沐英因太子薨逝后伤心过度,不幸暴卒。八月,江夏侯周德兴和靖宁侯叶昇因罪被杀。九月,朱元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一场大清洗即将拉开帷幕。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震惊天下的蓝玉案爆发。原先的太子党,现在被认为是太孙继位的不稳定因素,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存在。本次涉案勋贵名单如下:凉国公蓝玉,怀远侯曹兴、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

蓝玉案涉及到的勋贵自然不止上面这些。但因为有部分是二代勋贵,因此不计算在开国功臣行列之中。此后为了防止戍边亲王的势力过分做大,朱元璋又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和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先后除掉了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永平侯谢成和定远侯王弼。再加上因病去世的信国公汤和、凤翔侯张龙、永定侯张铨以及因罪被诛的崇山侯李新。到朱元璋驾崩之前,还活着的开国功臣仅有两人: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耿炳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正月,耿炳文征西将军印为总兵官,郭英出任其副手,率领陕西和甘肃的精锐步骑巡边西北,这已经是朱元璋手上最大的牌面了。然而等到郭英于当年年底返回京师南京之时,还有言官对其进行弹劾,幸亏被朱元璋一手保下,《明太祖实录》记载:“壬子,宥武定侯郭英罪。时英自陕西还。监察御史裴承祖劾英私养家奴百五十余人,又擅杀男女五人,请治其罪。上以英功臣,诏勿问。左佥都御史张春、都给事中冯峄等执奏不已。乃命诸戚里大臣议其罪,使知所警,已而宥之。”不然就真没人能活着看到朱棣篡位了。

亲眼见证朱棣篡位的唯一功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随即发起了规模浩大的削藩行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率军从封国北平起兵造反。

消息传到南京,建文朝廷并非如后世所描写的一般慌作一团,而是早有准备。七月十九日,长兴侯耿炳文出任征虏大将军,统帅三十万大军大举北上平叛。从得到消息到大军出征,中间仅有不到二十天的时间,说明朝廷方面早就做好了战争准备,只是在等待一个出兵的理由。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选错了统帅,耿炳文虽然是洪武三年(1370年)的开国元勋,但他一生最主要的功劳在于守城和练兵。大明建国前耿炳文坚守长兴十年,斩断了张士诚集团向朱元璋腹地挺进的任何可能。建国后耿炳文长驻陕西,为北伐明军训练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兵员。《明太祖实录》记载:“乙酉,遣使敕谕右参将、全宁侯孙恪率长兴侯耿炳文所操马军,往会征虏前将军、颍国公傅友德北征。”

可是耿炳文对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确实是缺乏经验,这一点他甚至比不上郭英。根据《明史》的记载,耿炳文在滹沱河北和朱棣打了一仗,失败之后退守真定城。慑于其守城专家的威名,朱棣没有进一步纠缠,见好就好撤围而走。由于这次战败,建文帝派出曹国公李景隆北上取代了耿炳文的指挥权。此后这位长兴侯再未出现在靖难战争的记录之中,直到朱棣篡位之后才被记载为自杀。《明史》记载:“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僣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沐晟

这个说法,是大有问题的。《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是黔国公沐晟为其表哥耿琦所写的一篇碑文,里面明确记载了耿炳文的结局:“援真定,殁于阵”。沐晟是建文朝廷军方高层,他麾下的云南明军深度参与了靖难战争全过程,他的话无疑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而且即使是明代官方史书《明太宗实录》中,也隐晦地透露了耿炳文之死的真相:“壬戌,上将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先破其二营。适炳文送使客出,觉之奔还,急起桥。我军散断桥索不得起,炳文几被擒。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城中惊惧。”

联系上下文,这里“应弦而毙”之人只有可能是一军主帅长兴侯耿炳文,这才会“城中惊惧”。耿炳文死于真定,板上钉钉。

郭英比耿炳文更适合做大军主帅,是因为他在明军收云南、定辽东、平漠北的极大战役中不但全程参与,后期更是作为大将军蓝玉的副手在捕鱼儿海直捣北元王廷,无论是实战经验还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都要高于耿炳文。

然而可能因为郭英的女婿辽王朱植也是九大塞王之一,让建文朝廷对其并不太信任。除了将郭英调离深耕多年的辽东,在耿炳文败亡的情况下仍然不肯让他挂帅出征燕王。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白沟河战败之后,郭英也退出了靖难主战场。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从金川门进入京师南京,朱允炆在皇宫奉天殿自焚殉国,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相当于就此覆灭。六月十七日,朱棣在残破的奉天殿登基称帝,不知亲眼目睹这场悲剧的郭英,心中作何感想。对于郭英的结局,史书的记载是“罢归第”。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十七日,武定侯郭英去世,享年67岁(据其神道碑铭应为69岁)。当年五月,朱棣下旨追封其为营国公,谥威襄。

郭英

此前有很多专家认为朱元璋特意留下长兴侯耿炳文,是利用其善于守城的特长来为皇太孙保驾护航。那么善于打硬仗的郭英为什么能活下来?就凭他妹妹是朱元璋的郭宁妃?显然不可能。

郭英这个人最大的特地就是“忠”,其本人的《神道碑铭》做了总结:“及闻征讨之命,即日就道,未始以老疾辞其事”。郭英一生大小百余战,称得上是遍体鳞伤,每到阴雨天就疼痛不已。即使是这样,这位武定侯对于朱元璋布置的任务从来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这样的部下谁不爱?

所以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臣之中,唯有郭英既躲过了李善长和蓝玉两个大案,又活到了朱元璋驾崩后,还在和朱棣的交手中全身而退。但是作为朱元璋的忠臣,他却只能痛苦地目睹反贼朱棣篡位称帝,这样的人生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4,983评论 6 52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6,354评论 3 40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2,216评论 0 36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1,061评论 1 30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0,073评论 6 40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541评论 1 31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1,906评论 3 42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881评论 0 27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7,428评论 1 32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9,460评论 3 3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1,578评论 1 35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7,176评论 5 3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2,913评论 3 33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348评论 0 25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4,490评论 1 27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0,142评论 3 38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6,650评论 2 36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