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这部名著,是我每次阅读都能得到一些不同体会的好书。
首先说“苏菲的世界”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有三层含义:第一,书中所描绘苏菲的世界,即艾伯特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以及苏菲自身学习成才的过程,这是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我们了解的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第二,席德的世界。这条主线在书中潜伏了很久,直到一大半之后才正式出现在读者眼前。它出现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最后与“苏菲的世界”进行碰撞。第三,智慧的乐园。说到中世纪的时候,作者通过艾伯特的口中透露,“苏菲”就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经历或者苏非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人类智慧发展并且汇聚甚至碰撞的乐园。或许,这正是作者的用意:隐约地表达出“哲学”就是一门“智慧”的学科,本书正是通往哲学启蒙的大门。
这本书最巧妙的一点在于,通过“苏菲”这个虚构人物,将她的言行和成长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完美地契合起来,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去理解西方哲学。从“我是谁”、“我是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孩童般思考,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去寻找上校的小木屋),再到对自身命运的反抗(启蒙运动),再到对自身的迷惑(存在主义)等等,我们从苏菲的经历,完全可以找到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同一种轨迹。
需要注意的是,席德的世界其实与苏菲的世界一样,都在虚拟的书中,而且是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里,甚至相互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却无法交集,如同在灰姑娘的餐馆里永远举不起可乐瓶一样。而同样的《皇帝的新装》等故事的主人公却能直接与苏菲交流。也就是说,作者故意突出苏菲与席德之间的联系,这是留给读者思考的。
苏菲与艾伯特原来是存在于席德的爸爸给她写的书中所以创作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和言语按照道理都是作者笔下的产物,但是书中人物竟然突然有了脱离于作者之外思想,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脱离那个虚构的世界。这个构思也非常奇妙,同样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回味的地方。
“哲学"的本质就是带给人思考,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正因为此,让每一个读者去思考书中的结局,就如同思考哲学的未来一样。就如同苏菲最后所说的:“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永远不能放弃。如果我们能够.…松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