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纷繁复杂、喧嚣扰攘的世界中,言语常常成为我们填补空虚、表达自我的工具。然而,当我们停止用言语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当我们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一些重要的东西便会悄然浮出水面。正如《读者》中所提及:“交谈让人们必须不停地转动脑筋,从而安全地避开自己的情绪,但沉默就像清空脑袋里的垃圾。” 蔡康永亦曾言:“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快乐,而是平静。” 此等关于“静”的智慧,古往今来,源远流长。
诸葛亮的“宁静以致远”,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方向。那些能够经常保持“静”的人,宛如在汹涌波涛中稳健掌舵的舵手,往往更能从容不迫地应对现实困境,于纷繁复杂中寻得解决之法。静则生智,出路往往就隐匿在这份宁静之中。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越是能在关键之事上保持沉默,越能彰显一个人的不凡与卓越。
一、怒时不言,愤怒时守好嘴巴
《小窗幽记》中有言:“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此句犹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突如其来的挑衅与冒犯,愤怒的情绪也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遏制。
曾听闻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有一位棋艺精湛、声名远扬的棋手,与人对弈,从未尝过败绩。某一日,一位不速之客登门造访,开口便是一番刁难:“听闻你棋艺高超,那我想请教,你能否一眼看出这棋盒之中究竟有多少枚棋子?” 棋手略作思索,从容答道:“共计 361 枚,其中黑子 180 枚,白子 181 枚。” 未料,客人听罢,竟肆意大笑,得意洋洋地亮出藏于手中的一枚棋子,嘲讽道:“你错了,哪来的 361 枚,分明是 360 枚。还号称自己最懂棋,原来也不过如此。” 棋手的弟子瞬间怒不可遏,气得浑身发抖,与客人激烈争吵起来,甚至几近动手。
而棋手却赶忙上前制止,对客人平静地说道:“是我技不如人,您可以走了。” 客人见状,得意地大笑离去。弟子满心疑惑,问道:“师傅,那个人分明是无理取闹,故意寻衅滋事,您为何既不生气,也不争辩?” 棋手缓缓答道:“既然你明知他是无理取闹,又何必与他争执?即便争赢了,也不过是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徒增烦恼,破坏自己的好心情罢了。”
诚如俗语所说:“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在这广袤的人世间,永远不要试图与处于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无谓的争辩。原因极为简单,每个人都立足于自身的认知基础去看待问题。真正具有宏大格局之人,并非站在某一特定角度去竭力说服他人,而是在坚定捍卫自己立场的同时,也能充分尊重他人的观点。
林语堂先生曾言:“生气时,宁可少说一句,也别多言一字。” 越是身处愤怒的漩涡,越要牢牢守住自己的嘴巴。愤怒之时不言,先将情绪妥善处理,方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事情。须知,位置不同,少言为贵;认知不同,不争不辩;三观不合,浪费口舌。人生中,最为惬意舒适的状态,莫过于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彻夜长谈,而对于话不投机之人,微微一笑,淡然处之。
愤怒,是一种自然而生的情绪反应,但如何应对愤怒,却彰显了一个人的修养与智慧。当怒火中烧时,若不能克制自己的言语,往往会说出伤人伤己的话语,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在愤怒的时刻,保持沉默,给自己留出冷静思考的时间,避免因冲动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举动,方为明智之举。
二、败时不丧,困境时守好气度
想必大家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十几岁时,上台回答问题都会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只因惧怕答错而丢脸,也正因如此,错失了众多锻炼自我的良机。二十多岁时,常常对自己缺乏信心,面对心仪的工作机会不敢主动争取,对喜欢的人也羞于开口表白,最终与渴望的生活擦肩而过。三十多岁时,随着牵绊的增多,敢于尝试的勇气愈发减少,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才幡然醒悟,由于过度害怕失败,竟错过了如此之多的美好。
然而,当人生阅历逐渐丰富,我们便会深刻领悟,有些事情即便失败了,也并非世界末日。天空不会因此坍塌,生活仍将继续。就如同《魔女嘉丽》的作者斯蒂芬·金,这位在恐怖小说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匠,在其成名之前,写作之路亦是充满坎坷与荆棘。
与众多初出茅庐的写作者一样,他最初的投稿无一不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当他终于能够发表一些短篇小说时,反响却平淡如水。周围的人纷纷劝他改行另谋出路,他也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质疑自己是否真的具备写作的天赋与才华。
但每一次,他都选择给自己鼓劲,激励自己再坚持一下,再精进一分。终于,他创作出了一部令自己心满意足的长篇小说。然而,这部作品在投稿的过程中亦是历经波折,直至投到第 31 家出版社,才有编辑对其表示出兴趣。而此书一经上架,便迅速售出 230 万册,成绩斐然。
在成功的道路上,胜利的喜悦或许大同小异,但面对失败的反应却千差万别。成功者大多眉飞色舞、斗志昂扬;而失败者中,有人一蹶不振,从此沉沦;有人却越挫越勇,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砥砺前行。温斯顿·丘吉尔曾说:“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亦不是末日。重要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 的确,跌倒并不可怕,只要勇敢地爬起,失败就不会成为人生的终点,只要心怀希望,勇往直前,就必定会有绝处逢生的可能。
失败,是人生旅程中难以避免的一道坎。它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无情地冲击着我们的心灵。然而,正是在这风雨的洗礼中,我们的意志得以磨炼,我们的心灵得以成长。面对失败,若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气馁、不放弃,将失败视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那么,每一次的挫折都将成为我们成长的宝贵财富。
三、盛时不骄,顶峰时守好本心
作家凹凸在其作品《邂逅》中分享了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在其作品《游思无轨》获得各界广泛好评之后,他受邀参加了某一学术会议。在会议正式拉开帷幕之前,他留意到身旁坐着一位安静质朴的老人。老人的着装简约朴素,宛如田间辛勤劳作的老农,凹凸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怜悯之情,主动搭讪道:“你贵姓?” 老人微微一笑,不答反问:“您贵姓?” 凹凸道出自己的姓氏之后,不忘补充道:“有个作家叫凹凸,你知不知道?本人就是那个凹凸。” 那老人迟疑了一下,说道:“知道知道,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凹凸。” 凹凸瞬间对他心生好感,继续问道:“你平常写东西吗?” 老人谦逊地淡淡答道:“会写一点散文,搞一点点小研究。” 凹凸又问老人写好散文的关键所在。老人回答道:“真情实感。” 听到这里,凹凸当即予以否认:“这是最老套的观点。” 随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高见。老人则在一旁耐心倾听,不时点头示意,或是在本子上认真记录。
直至会议开始,主持人介绍来宾时,凹凸才如梦初醒,方才知晓与自己交谈的老人竟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这一经历无疑给了凹凸以及我们每一个人一记深刻的警醒。
古人云:“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切不可因此而沾沾自喜、四处炫耀。倘若如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恐怕会愈发狭窄。此前在书中读到一个名为“顺境管理”的概念,在此处极为适用。它所阐述的是,当一个人处于顺风顺水的境遇时,务必稳住自己前行的步伐,切不可因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因为一旦失去了沉稳与踏实,便极易误入歧途。毕竟,有时最为强大的敌人,并非那些刻意为难我们之人,而是那个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冷静的自己。
在人生的征程中,无论是身处逆境的低谷,还是攀登至成功的巅峰,我们都应当学会掌控自己的心态,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坚定地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道路,成为一个真正不简单的人。
回首历史长河,无数的伟人贤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与思想的传播,虽历经艰辛,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坚定。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他从未因此而气馁或骄傲自满,而是以平和的心态不断完善和传承自己的理念,最终成为了影响千秋万代的思想家。
再看近代,科学家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元素之后,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成就。然而,她并没有被盛名所累,依然埋头于实验室,继续为科学事业默默奉献。她的低调与谦逊,使她的科学成就更加熠熠生辉,也为后人所敬仰。
在当今社会,同样不乏这样的典范。那些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如马云、任正非等,他们在事业的鼎盛时期,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而非沉醉于已有的成绩。他们深知,骄傲自满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只有保持谦逊和进取的心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面临各种成败得失。或许是一次考试的优异成绩,或许是一项工作任务的出色完成,又或许是一次创业的初步成功。在这些时刻,我们能否保持冷静,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不被赞美声淹没自我,是对我们内心修养的一次考验。
同时,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我们也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现实,不抱怨,不沮丧。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方法,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崛起的机会。
总之,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无论是愤怒时的克制,失败时的坚持,还是成功时的谦逊,都是我们在这修行路上必须学会的功课。让我们以智慧和勇气去面对人生的起伏,用沉默去沉淀内心的力量,用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