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桃子住校,爸爸妈妈的二人世界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白天,各自上班,互不相干;晚上,琴瑟和谐,你侬我侬。
妈妈被这一时的和平景象弄迷糊了,真的以为自己是爸爸的宠妃了,竟然有点恃宠而娇了。谁料,一言不合,就点燃了爸爸的火药桶,噼里啪啦,电闪雷鸣,恃宠而娇变成了侍财而骄,生活又打回了原形。
周末,夫妻双双把宝贝闺女接回家来。一路上,桃子给妈妈讲述一周来学校发生的故事,时而小桥流水,时而慷慨激越。妈妈扮演捧哏的角色,时而推波助澜,时而插浑打科。爸爸作为司机兼听众,偶尔插嘴,被桃子果断制止:别说话!
到了车库,相声还没结束,桃子和妈妈下车,边走边聊,走到水果店门口,准备挑些水果回家。
“别在这买,去那边买。”爸爸停好车,拉着桃子的箱子,提着桃子的书包走过来。
“在哪买不一样吗?”桃子说。
“那边新开的水果店,水果多。”爸爸说。
“走吧,去那边。爸爸说先迈左脚,后迈右脚,我们就得先迈左脚,后迈右脚。爸爸说一步迈多远,我们就一步迈多远。这叫精神控制,哈哈,这叫PUV。”妈妈和桃子转身向爸爸指的水果摊走去。
“对对对,叫PUA,不是PUV,你还没有我记得准。”桃子附和纠正妈妈。
这是一家新开的水果店,品类繁多,陈列整齐,比地摊档次高了很多。桃子挑了一盒车厘子,妈妈挑了一盒李子,又让站在门外的爸爸挑了一个大西瓜,打包结账,娘俩走出店门,爸爸接过水果袋子,三人一起回家。
“戴上口罩!”桃子看到爸爸没戴口罩。
“不用戴了,你看人家都没戴。”爸爸说。正好迎面走来一对中年男女,光着嘴儿。
“戴上口罩,万一你传染了,还要想想我们。”桃子说。然后继续跟妈妈讲学校的事情。
到了家门口,桃子按指纹,又被拒绝了。妈妈说,你的手长大了,密码锁不认了。然后又按照爸爸说的密码输入,还是不认。桃子又急了:这是不让我进家了?给我重新设一下指纹吧。然后自己就开始捣鼓。爸爸说,你设不好,先进去吧,一会儿我看看咋设。妈妈用指纹开了锁。
按照学校《学生成长周指导活动方案》安排,妈妈建议桃子先看心理分析电影《头脑特工队》,然后完成“情绪管理”主题手抄报。桃子坐在沙发上,看电影,妈妈坐在旁边看微信上老师布置的周末作业。
“你们吃什么水果?”爸爸放下箱子和袋子,问。妈妈说:“车厘子和李子都洗些吧,还想吃西瓜。你就伺候伺候我们俩吧。”妈妈有些恃宠而娇了。
妈妈上楼换了衣服,坐在茶几边剥李子吃,桃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爸爸躺在沙发上像平日一样看手机,圆柱空调喷着冷气。爸爸这次看的不是网络小说,是视频,手机里发出呜哩哇啦的声音。妈妈说:把声音关掉吧,影响她看电视。就是这一句不疼不痒的话,点燃了爸爸的火药桶。爸爸忍无可忍,积郁已久的怨怒喷薄而出。
“我怎么做都不对了,你们说进不了门,我在查咋设密码,你们怎么不查?叫我这快六十岁的老头查,我看讲解,你们嫌我影响你们看电视。”
“你看,这急啥咧,这一直都是你设的,所以,有问题还是找你了。她姑姑都能用密码打开咱的门,咱咋就打不开了?”
“就是你说她姑姑都能打开咱的门,说了好几次了,我才改了密码,所以打不开了。你们是不想让我在家呆了,不把我当人看。”
“你这都哪跟哪啊,这说设密码的事儿,怎么扯到不把你当人看了?”
“你们下车只顾走,叫我这快六十岁的老头给你们掂东西,还吵我,戴口罩,戴口罩!”
“她现在是青春期,说话没轻重,你没见她怼我吗?”
“都是你教的,她说这话的时候,你不教育她,你就该给她说,不能这样跟你爸说话………”
“你看,咱们都没有教育青春期孩子的经验,她这个阶段,就是这样的说话方式……”
“你们不把我当人看,还说让我伺候伺候你们。”
“这你伺候我们,是你爱我们,这怎么又扯到不把你当人看了?”
“我伺候你们,凭啥啊?我爱你们,还得看你们值不值得?你这叫杀人不见血,归根到底,不就是我没你挣钱多嘛?”
“你这……”
妈妈意识到,这莫名爆发的原因,源于爸爸焦虑依恋型心理。秋丽安•斯莫尔在《与童年的创伤和解》中写到焦虑依恋型的人群的想法过程可能是:如果你不把时间花在我身上,那么你就是在忽视我,因此,你不是真爱我。我并不需要足够好,而为了让我感到你是足够爱我的,你必须做某种事情。
原来,从接到桃子到爸爸发作,妈妈和桃子一直亲密互动,完全忽视了爸爸的存在。这让爸爸感到与家人的依恋受到威胁,所以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和专横、强势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