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玩的东西越来越多。三岁小孩和七十岁老人都左一个手机,右一个电脑,把屏幕刷得锃亮。
按理说,玩嘛,就图个高兴,但人们的焦虑却来得比高兴早。小孩过早看到大人世界,丢掉了洋娃娃和玩具车,老人过晚看到大千世界,丢掉了颐养天年的惬意,重拾了愤青的激昂。至于中年人,越发感受到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有点喘不过气。
所以大家都学会了一句话:我想静静!却没几个人能说清静静是谁!扪心自问下:你想要的静静究竟是什么,你真的知道吗?
1
静,是一种内心的沉淀
人们的耐心正变成消耗品,越来越紧缺。马路上到处有汽车在按喇叭,好像所有人都很着急。家里边全是家长在陪孩子跑各种学习班,好像都在乎起跑线,却没空陪孩子成长。
拿写作来说,本来是最需要耐心的东西,如今却貌似不需要了!以前衡量作品的标准,是一本书在书架上放多少年,放得越久越是经典。现在考量一个内容,要看有没有阅读量,看得人多,才能出版书。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正打磨着我们的耐心。
但无论节奏快成什么样,你仍然会发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还是有耐心的人。写出一篇爆款文章,可能是赶上了“风口”被吹了起来,但持续的爆款却需要细心地观察生活,持续输出认真思考过的内容。
找不到“静静”,是因为很多人把生活当成了一场闯关游戏,他们想快速通关,拿到最后的奖赏。却不料,这个游戏永远打不通关,怎么打都是最后挂掉,根本没必要那么着急嘛!
亿万富翁李笑来说:财富自由根本不是终点站,那只是一个里程碑,那之后还有很长的路(名字叫做成长)要走。
所以我笨拙地觉得,静不在于追逐什么,而在于追逐时能否将耐心沉淀下来。
2
静,是发现近处的诗和田野
我们很多时候都以为周围都是浮躁,远方才有诗和田野。却没想是自己浮了,还是别人跟着你浮了。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每天都信息超载,大量浏览各种页面,经常是看了很多,却没记住看过什么,搞得自己很焦虑。我天真地以为,这样就能跟最年轻的那拨人保持同步,直到一次课上,被无情地打脸了。
我问同学们:微信里有哪些内容值得关注?这些真正的年轻人说:朋友圈已经沦陷,只有微商、炫耀和鸡汤,都不值得关注!原来他们有自己喜爱的应用,满足自己专属的兴趣,从来没有别人想象的那样浮躁。
我的焦虑最近治好了,不是被学生,而是被一辆拖拉机!前一阵去海边,觉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必需品是海边洋房,惬意人生。直到最近,因为上山而坐上一辆拖拉机,才发现这种感觉不需要什么必需品,只需要安静地看看周围的一切。
当执着于远方的诗和田野,看到的只能是眼前的苟且。当觉得周围都是浮躁,自己才是身陷浮躁的中心。静不在远方,而在于发现近处也有诗和田野。
3
静,是只看到自己的成长
我们总是被拿来比较,“你看看人家”是令人恶心的话。但是真正让人难受的,不是别人的比较,而是自己的衡量。
看到别人年纪轻轻月薪五万,我们酸溜溜地冒泡。听到谁几年就变成了大咖,我们满心地觉得自己不差啥。所以有人疯狂迷恋成功学,想尽办法看干货,鼓足干劲儿成为下一个谁。
但大多数人都是看了那么多干货,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原因在于那是人家总结出来的干货,到你这儿就湿了,成功的道路彼此不同,失败的结局总是惊人相似。
除了应试,我不看教方法的东西。在一个信息发展到让人跟不上的年代,有多少方法能够延长保质期呢?承认吧,虽然很残酷,但是真的没有方法能让自己一劳永逸!每个闯出一片天的人,都是自己趟出了一条路——世上本没有的路。
《未来简史》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让我惊讶的事情。作者说: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了意义,这是知识的悖论。
所以你想过没,当大家都认为这样写文章好,都这样去写,那结果一定是没人愿意再看了,写文章的方法变成了垃圾。当大家都认为那样能成功,都一窝蜂去走别人的路,那结果一定是那条路被挤爆了,不能再通往成功。
当我们只是看到自己的成长,总结自己的成长,静就自然来了。看看别人都在想些什么,自己能不能够想得更透彻,不用看别人都在做些什么,找到自己的行动方式才是最好的选择。
你想静静,静静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生活中有很多烦躁,让人疲惫不堪。我想静静,因为静静才能让我成长,希望你们也找到自己的静静。
遇见兰月,一起成长!
兰月:写兰芳月朗的文字,记光怪陆离的成长。著有《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即将出版发行。
转载请简信,已开启维权,谢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