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风学的是西洋乐器,经朋友介绍,他加入了一家叫“花太香”的乐队。乐队里既有民族乐方面的人才,也有西洋乐方面的资源,是个中西结合的混合体。
一次,乐队参加市里的一次民族乐演出,恰好吹鼓手里有个乐手临时有紧急事务不得不暂时离开。而这时候演奏已经安排好了,关键的时候找不到人替补,秦风就被领导叫去充当吹手,吹的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乐器--“竽”。
当秦风被领导喊过去的时候,他一脸的懵逼,心想,这不存心出洋相吗?可是,领导很坚决地为他打气:“去吧,去吧,我让你去你就去。”秦风只好硬着头皮知难而上。
竽是属于民族乐器,很古老的一种,成语“滥竽充数”里就是这玩意,想不到今天轮到自己要将历史轮回一遍。秦风暗暗好笑。既然领导说你行,不行也得行。
演出时,秦风这才知道,让他去吹竽真的是去做做样子,因为本来就是大家一起合奏,他过来只是凑个人数而已。
演奏开始了,秦风装出很卖力的样子,跟着别人摇头晃脑。
因为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市领导也十分满意,乐队给出演的人都进行了嘉奖,秦风也跟着受到了表彰。
以后,有什么合奏之类的演出,只要缺人手,秦风基本都会被喊到。尽管有些乐器或乐曲他都不是很熟悉,但每次都配合都天衣无缝,很像一个经验老到的乐手。
(二)
有一天,乐队又去参加一个义演。到场的嘉宾里有一位很有音乐造诣的行家,这个人曾经是某音乐学院的教授,因为年龄的缘故已经退居二线。这次活动,他也刚好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乐队吹着吹着,老教授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就对吹奏人员一个一个仔细观察,一下子就看出了端倪。当乐队停下来中场休息时,他找到乐队领班,说出了心里的疑惑。领班当然心知肚明,就对老教授讲明了真相。
老教授听了秦风的介绍,找到秦风,问他:“听说你是学西洋乐器的?”
秦风回答:“是的,我吹奏是临时的安排,在里面凑个数。”
教授又问道:“那你擅长的是哪门乐器?”
秦风跟着回答:“钢琴比较拿手,而且也得过个人演奏的奖项。”
老教授似乎发现了宝贝似的,上下打量着秦风,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眼睛透出一股灵气,那是一种音乐天赋特有的灵气。于是,教授试探地问他:“你还有继续深造的打算吗?”
“继续深造?”他摇摇头,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是的,我是音乐教授,如果你愿意跟我学,你将来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我也会尽全力教你。”老教授似乎笃定秦风是个可塑之才,看他犹豫不决的样子,于是便关切地问:“有什么问题吗?”
“需要全职学习吗?”秦风反问。
“如果你想进步快点,就选择全职。如果你有其他安排,也可以业余时间学习,我的大门向你敞开。”老教授向秦风抛出了橄榄枝。
“让我想想,可以吗?”秦风仍然没有做出决定。
“可以,想好了打我电话。”说着老教授掏出一张名片。
秦风接过一看,当即呆在那里。原来眼前这位要收自己为学生的竟然是全国闻名的音乐家朱子墨朱老先生,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更不敢相信的是老先生竟然要收自己为徒。
朱教授是国内音乐界的泰斗,在国内乐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据说朱先生自视甚高,已经退居二线多年,也从来没再收过徒弟。
三天后,秦风拨通了朱教授的电话,成为他的业余学生,边打工边学习。
(三)
三年后,秦风学业已成,不仅精通乐理,演奏风格也渐趋成熟。一天,朱教授跟秦风说:“你也学的差不多了,以后只要多加练习,经常参加一些演出活动,假以时日,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音乐家。”
秦风感激地望着年事已高的恩师。
突然,教授问道:“你想知道我当初为什么要收你为徒吗?”
“不知道,或许您是觉得我可以继承您的衣钵?”秦风猜测。
“不,不,可以继承我衣钵的大有人在,你除了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外,最重要的是,我们具有相似的经历。”老教授说到这里就停下来,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过了一会,他继续补充道:“那年头兵荒马乱,我年龄尚小,家里人口多。跟你一样,为了生计,天缘巧合进了一个戏剧草台班子,跟在乐队里面在江湖上混口饭吃,直到后来被我的恩师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