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复盘笔记(20250918)

《非暴力沟通》复盘笔记(20250918)

一、核心内容回顾

(一)从情绪的奴隶到情绪的主人

情绪的奴隶:课题混淆的困境

表现:被极端情绪(极度开心、愤怒、沮丧等)操控,过度承担他人情绪责任,导致 “关心则乱”—— 既看不清事情真相,也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案例:家长因孩子作业拖拉过度焦虑、发火,却未察觉问题根源(时间安排、精力不足、学科漏洞或情感需求等);因家人情绪波动而一整天心神不宁,强行介入不属于自己的矛盾。

本质:未做到 “课题分离”,将他人的情绪课题当作自己的责任,陷入被动。

过渡阶段:“面目可憎” 的表达练习期

特点:从压抑情绪到学习表达感受的过程中,易出现分寸失衡,语言尖锐刻薄(如青春期孩子说 “烦不烦”,成年人初期表达需求时过度强硬)。

意义:这是必然的成长环节,是探索 “发泄情绪” 与 “表达需求” 平衡的过程,更是学会在满足自我需求时不伤害他人的必经之路。

引导方式:不否定、不指责,通过共情理解背后需求,再引导其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例如孩子说 “烦不烦” 时,先确认感受 “是妈妈反复说让你不舒服了吗”,再提出具体请求 “下次可以悄悄跟我说‘咱们上楼讲’吗”。

情绪的主人:温和且有力量的境界

核心能力:明确课题边界,不为他人情绪负责;不被恐惧、愧疚等裹挟回应他人;既能坦诚表达自我感受与需求,也能看见并尊重他人需求。

关键表现:语言柔和却有力量,在沟通中既能坚守自身原则底线,也能与对方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实现需求的双向满足。

(二)以同理心倾听

同理心的本质

定义:放空感官(忽略对方的语气、动作等外在表现),与对方 “同在”,专注捕捉其语言背后的感受与需求,而非急于安慰、评价或给建议。

类比:他人的感受与需求如同 “身上的刺”,同理心是先看见 “刺” 的存在、承认 “疼” 的感受,而非直接说 “拔了就好” 或 “忍忍就过了”。

常见误区与正确做法

场景 常见误区(无效回应) 同理心回应(有效做法)

孩子说 “我累了” “早点睡不就不累了?”(给建议) “你现在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是吗?”(复述感受)

朋友说 “总犯低级错误” “没人是完美的,你已经很好了”(空洞安慰) “是什么事让你觉得又犯了低级错误呀?”(询问确认)

家人说 “烦死了” “你烦什么?我也烦!”(指责 + 发泄) “今天是不是遇到很多不顺利的事?”(共情询问)

孩子说 “作业太多不想写” “哪多?几分钟就写完了”(否定感受) “你现在觉得作业量让你压力很大,对吗?”(确认感受)

同理心倾听的关键技巧

语气优先:语气传递动机,同样的话用关切而非质问的语气表达,效果截然不同。

持续澄清:若对方怀疑 “被套路”,可直接阐明用意(“我想了解你的感受,看看怎么能帮到你”),持续关注其需求即可化解防备。

识别结束信号:当对方情绪松懈、不再反复抱怨,开始关注 “怎么解决” 时,说明同理心已起效,可转入问题解决阶段。

精力不足时的应对方法

自我同理:先找安静处缓解自身情绪;

坦诚表达:直接说明状态(“我现在太累了,没法好好听你说,能等我缓一缓吗”);

暂时离开:明确告知 “我出去散个步调整下,回来再和你聊”,避免带着情绪沟通引发冲突。

二、反思与践行

自我觉察:我的 “情绪奴隶” 时刻

日常中常因他人的负面评价、家人的情绪波动而陷入自我怀疑或焦虑,本质是不自觉地承接了他人的课题。例如同事一句 “你这做得不行”,就会一整天纠结 “是不是自己能力太差”,而非客观判断 “这是他的评价,还是我的工作确实有漏洞”。

改进方向:建立 “课题分离” 思维,遇到情绪波动时先问自己 “这是我的课题吗?我需要为它负责吗?”,明确边界后再理性应对。

表达练习:接纳 “不完美” 的初期尝试

以往习惯压抑需求,担心表达不满会伤害关系,导致自我消耗。如今尝试表达时,偶尔会显得生硬,事后又陷入自责。

践行计划:允许自己有 “试错期”,每次表达后复盘 “是否清晰传递了需求?是否伤害了对方?”,逐步调整语气与措辞,向 “温和且有力量” 靠近。

倾听实践:从 “给答案” 到 “懂感受”

面对亲友倾诉时,仍会下意识地说 “你应该……”,忽略对方当下的情绪需求。例如朋友吐槽工作不顺,第一反应是 “换个工作吧”,而非先倾听 “这份工作哪点让你委屈了”。

即时行动:本周与他人沟通时,强制自己先 “复述感受 + 确认需求”,再决定是否给建议,比如听到 “工作好难” 时,先回应 “这份工作让你压力很大,对吗?”。

三、金句摘录

不随便找骂 —— 不再把别人的情绪强加给自己,那是他的课题,我只需共情,无需承担。

关心则乱,乱的是看不到事情的真相,无法推进问题的解决。

平衡点很难找,有很多成年人都找不到 —— 在表达自我与尊重他人之间的平衡,需要持续修炼。

办法永远比困难多,只是你想不想去做而已;不去想那么多,干就完了。

改变的力量才是势能 —— 昨天做不到,今天做到了,这份变化就是最大的影响力。

只有他的感受被 100% 看到、完全理解的时候,他才能放松下来,关注到自己和你的需要。

同理心是放空感官,与对方当时当下同在,感受他的感受,捕捉他的需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