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一)|旅行与吃饭

文学教授读小说跟我们有什么不同?

一般来说,普通读者读小说,只要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然后做出感情上的反应。

而文学教授,在记忆,象征,模式三个方面,是加了buff的。

教授每翻一本书,可谓饱受记忆之累,因为与之相似的故事及它的模式会在脑子里平行进行。其实这种感觉我们也有。当我们看漫威电影的时候,片中出现了一个彩蛋,我们会连锁起之前的观影细节,并按照漫威之前的套路预测本片下一步怎么走。

而象征,一切事物好像都有象征意义,除非能证明它没有象征意义。从文本中繁芜丛杂的事物提取象征意义,删删捡捡,缝缝补补,排列组合,拼凑出一个个完整的意义,也是文学教授的绝活。

至于模式,好像大多数文学专业的学生,都能在接受主要细节的同时,还可以识别它遵循的套路。

而我们呢,差不多还是小孩子讲故事那样,想什么说什么,分不清细节的主次。

比如读《日瓦戈医生》,三两行一个新名字,我读了几行,就会觉得这写了什么破玩意儿,就不看了。而有经验的老手会吸收细节或者抛弃细节去寻找背后的模式。

那么读文学有什么套路吗,好了,正文开始。

旅行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场追寻。

提几个熟悉影片,《人在囧途》,《指环王》,《星球大战》。哪怕是咱们公众号读者比较熟的断更的《星游记》,它要出续集它八成也得这么拍。

这些片子看似差别很大,但如果按一个套路,都能很好的对号入座。

​一个追寻者,要去的地方,声称要去的原因,遇到的挑战和考验,去目的地的真正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分析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四十九批》):

追寻者:一个年轻女子,生活不幸福,婚姻不美满

目的地:未履行职责,她要在旧金山附近驱车前往南加州

声称的原因:她被指定为旧情人的遗嘱执行人

遇到的挑战和考验:女主遇到很多怪异可怕的人,一些确实很危险,自己可能深陷几个世纪之久的邮政阴谋

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一个个她依靠的男人都离她而去,她选择不在指望男人,冲向未卜的未来


拿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举例,《卧虎藏龙》:

追寻者:玉娇龙,会武功,有野心的女子;

目的地:江湖

声称的原因:逃离婚姻,偷了青冥宝剑;

遇到的挑战和考验:江湖上的打斗,李慕白因自己而死的内心折磨

去目的地的真正理由:压抑的天性,社会规则的约束,向往自由。

嗯,这么一看,怎么那么像高考作文的模板!

确实,之后我还会提到,世间只有一个故事,你说的那个故事都是从另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的。

不仅有模板,还有素材库啊,莎士比亚,圣经和童话故事都是素材啊,一些作品的人物会用圣经或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人物名字命名,以暗示他或她的命运,这些都非常常见。


吃饭

只要人一起吃饭喝酒,就是在举行圣餐礼。

这里的圣餐礼,不一定神圣,甚至不用正经。

同学们,遇到小说中写吃饭,一定别走神好好看。

吃饭非常难写,而且吃饭本身也没什么意思,所有作者写到,就一定别有用途了。

吃饭把所有人都放在了同一个平面上。有时候,我们会看到高高在上的人,而忘记了他们也是要吃饭上厕所,上厕所总不能一块上,但吃饭可以,所以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局面下,各类人物洞若观火。

来看看詹姆斯乔伊斯如何刻画吃饭的场景,选自他的短篇小说《死者》:

      餐桌的一头摆着一只焦黄的肥鹅,餐桌的另一头,一张做衬的皱纸上撒着欧芹的嫩叶,上面摆着一根大火腿,已经剥去外皮,上上下下都涂上了干面包粉,在胫骨处还套着一个精致的纸圈,旁边是一大块五香牛腿肉。在对峙的两端之间,副菜排成两列:两小碟堆得冒尖的果冻,一红一黄;满浅盘的牛奶冻和红果酱,一个叶子形状的绿色大碟子配着一个叶梗状的把手,上面摆着几串紫葡萄干和去了皮的杏仁,一个盘子搭配着搁在一边,上面是摆成长方形的士麦那无花果,一叠蛋奶糕,顶上点缀着磨碎了的肉豆蔻,慢慢一碗包着金银纸的巧克力和糖果,还有个打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些香芹杆。桌子中央有个果盘,橘子和美国苹果在里面推城了金字塔的形状,两个老式的大肚子雕花玻璃酒瓶侍卫一样的矗立两旁,一个里面装着波特酒,另一瓶则是深色雪莉酒。盒着盖的钢琴上,布丁正在黄色的大盘子里严阵以待,后面则是队形整齐的瓶装黑啤酒,麦芽酒和矿泉水,各自按照衣装颜色的不同排列起来,头两排是黑瓶,带着棕色和红色的标签,第三排也是最短的一排是白色的,瓶颈上系着绿丝带。


好吧,我相信你是瞟了这一大段话,然后就直接跳到这里了。花这种心思写食品和饮料,也是没谁了。


那有什么目的呢,高考阅读理解题。

让我们身临其境,毫无保留的相信宴会的真实。

食品的摆布透露出紧张和冲突感,与节日的欢庆格格不入。

好了高考答这些,下面说真的:

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对书中的人指指点点,但是现在不行了,我们已经无法拉开距离,我们就是这场宴会的参与者。

我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一件事,我们被拉到了故事的时间线中,经历死亡之前的事,经历这次圣餐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61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20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07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4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54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265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9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0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9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95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970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54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72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1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52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号:20151510413 在我去年的实习经历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孩子——小志(男)。他是个中途转过...
    BOSSME_0e04阅读 217评论 0 2
  • 人生漫漫长路,道路并非沿直不弯,弯处即是挫折,柴米油盐酱醋茶,,尝尽了才知道人生穷其乐,有谁敢断其言论活的容易?生...
    持笔者可写天下阅读 1,268评论 0 0
  • 今晚,和高中作文研究群的几位老师海阔天空的聊起作文,聊着聊着就扯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2015...
    吴大姐姐阅读 287评论 0 4
  • 我没上过幼儿园,但是在我还没上小学之前我就会写上、下、山、水、日、田这些简单的字。我把他们刻在爷爷客厅和卧室的墙上...
    不周先生阅读 406评论 0 1
  • Android模拟器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为知名的当然非Genymotion莫属啦,我大概是在两年前经好...
    hackware阅读 17,911评论 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