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授读小说跟我们有什么不同?
一般来说,普通读者读小说,只要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然后做出感情上的反应。
而文学教授,在记忆,象征,模式三个方面,是加了buff的。
教授每翻一本书,可谓饱受记忆之累,因为与之相似的故事及它的模式会在脑子里平行进行。其实这种感觉我们也有。当我们看漫威电影的时候,片中出现了一个彩蛋,我们会连锁起之前的观影细节,并按照漫威之前的套路预测本片下一步怎么走。
而象征,一切事物好像都有象征意义,除非能证明它没有象征意义。从文本中繁芜丛杂的事物提取象征意义,删删捡捡,缝缝补补,排列组合,拼凑出一个个完整的意义,也是文学教授的绝活。
至于模式,好像大多数文学专业的学生,都能在接受主要细节的同时,还可以识别它遵循的套路。
而我们呢,差不多还是小孩子讲故事那样,想什么说什么,分不清细节的主次。
比如读《日瓦戈医生》,三两行一个新名字,我读了几行,就会觉得这写了什么破玩意儿,就不看了。而有经验的老手会吸收细节或者抛弃细节去寻找背后的模式。
那么读文学有什么套路吗,好了,正文开始。
旅行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场追寻。
提几个熟悉影片,《人在囧途》,《指环王》,《星球大战》。哪怕是咱们公众号读者比较熟的断更的《星游记》,它要出续集它八成也得这么拍。
这些片子看似差别很大,但如果按一个套路,都能很好的对号入座。
一个追寻者,要去的地方,声称要去的原因,遇到的挑战和考验,去目的地的真正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分析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四十九批》):
追寻者:一个年轻女子,生活不幸福,婚姻不美满
目的地:未履行职责,她要在旧金山附近驱车前往南加州
声称的原因:她被指定为旧情人的遗嘱执行人
遇到的挑战和考验:女主遇到很多怪异可怕的人,一些确实很危险,自己可能深陷几个世纪之久的邮政阴谋
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一个个她依靠的男人都离她而去,她选择不在指望男人,冲向未卜的未来
拿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举例,《卧虎藏龙》:
追寻者:玉娇龙,会武功,有野心的女子;
目的地:江湖
声称的原因:逃离婚姻,偷了青冥宝剑;
遇到的挑战和考验:江湖上的打斗,李慕白因自己而死的内心折磨
去目的地的真正理由:压抑的天性,社会规则的约束,向往自由。
嗯,这么一看,怎么那么像高考作文的模板!
确实,之后我还会提到,世间只有一个故事,你说的那个故事都是从另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的。
不仅有模板,还有素材库啊,莎士比亚,圣经和童话故事都是素材啊,一些作品的人物会用圣经或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人物名字命名,以暗示他或她的命运,这些都非常常见。
吃饭
只要人一起吃饭喝酒,就是在举行圣餐礼。
这里的圣餐礼,不一定神圣,甚至不用正经。
同学们,遇到小说中写吃饭,一定别走神好好看。
吃饭非常难写,而且吃饭本身也没什么意思,所有作者写到,就一定别有用途了。
吃饭把所有人都放在了同一个平面上。有时候,我们会看到高高在上的人,而忘记了他们也是要吃饭上厕所,上厕所总不能一块上,但吃饭可以,所以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局面下,各类人物洞若观火。
来看看詹姆斯乔伊斯如何刻画吃饭的场景,选自他的短篇小说《死者》:
餐桌的一头摆着一只焦黄的肥鹅,餐桌的另一头,一张做衬的皱纸上撒着欧芹的嫩叶,上面摆着一根大火腿,已经剥去外皮,上上下下都涂上了干面包粉,在胫骨处还套着一个精致的纸圈,旁边是一大块五香牛腿肉。在对峙的两端之间,副菜排成两列:两小碟堆得冒尖的果冻,一红一黄;满浅盘的牛奶冻和红果酱,一个叶子形状的绿色大碟子配着一个叶梗状的把手,上面摆着几串紫葡萄干和去了皮的杏仁,一个盘子搭配着搁在一边,上面是摆成长方形的士麦那无花果,一叠蛋奶糕,顶上点缀着磨碎了的肉豆蔻,慢慢一碗包着金银纸的巧克力和糖果,还有个打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些香芹杆。桌子中央有个果盘,橘子和美国苹果在里面推城了金字塔的形状,两个老式的大肚子雕花玻璃酒瓶侍卫一样的矗立两旁,一个里面装着波特酒,另一瓶则是深色雪莉酒。盒着盖的钢琴上,布丁正在黄色的大盘子里严阵以待,后面则是队形整齐的瓶装黑啤酒,麦芽酒和矿泉水,各自按照衣装颜色的不同排列起来,头两排是黑瓶,带着棕色和红色的标签,第三排也是最短的一排是白色的,瓶颈上系着绿丝带。
好吧,我相信你是瞟了这一大段话,然后就直接跳到这里了。花这种心思写食品和饮料,也是没谁了。
那有什么目的呢,高考阅读理解题。
让我们身临其境,毫无保留的相信宴会的真实。
食品的摆布透露出紧张和冲突感,与节日的欢庆格格不入。
好了高考答这些,下面说真的:
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对书中的人指指点点,但是现在不行了,我们已经无法拉开距离,我们就是这场宴会的参与者。
我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一件事,我们被拉到了故事的时间线中,经历死亡之前的事,经历这次圣餐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