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亨福
近日,江苏省作家协会范小青提出关于给小学生家长减负的提案,随后引发热议。
支持者认为“改作业不是家长的事情!呼吁给家长们减负!”
反对者认为“她说的并不全对。”
范小青在之前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完成课本知识方面的作业题,家长还要陪着孩子做其他许许多多的“作业”,比如手工课的作业,美术课的作业,有的甚至要求小学生做APP,有的要求拍小学生做家务的视频,那更是形式主义的表现。
她还举出了家长 “陪作业”的不良之处:
首先,不能陪着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产生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差。
第二,家长不是老师,不一定懂得如何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第三,每天长时间“陪作业”,对下班回来身心疲惫的家长来说,是“不人道”的。
第四,如今小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家长未必都能了解,比如文稿演示,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完成的,这种“代做作业”的负担,让许多家长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小学生的父母亲,三十多岁,正是工作压力最大,人生竞争最激烈的阶段,如果全部用来辅导孩子,这样的人生简直就是‘入坑’!”因此范小青建议:请专家论证,从教学大纲改起,给小学生减负,以所有作业基本在校完成为基准。对学校也要有严格规定,学校给家长的“陪作业”任务一定要适度和合理。回家作业家长签字,是看学生是否完成作业,而不是检查对错,批改作业是老师的事情。看起来时髦其实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教学,既增加家长负担,又影响孩子心灵,应该力避。
更多的家长做不好老师该做的工作的,结果反而坏事——家长着急,难免打骂,孩子更加学不进,适得其反。有的干脆就由家长代做,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学习,没有收获。
一语激起千层浪:批改作业究竟是不是家长的事,也成为热议话题。
除了是否批改作业,现在学校都喜欢倡导家校共育,因为孩子是父母生的,就需要父母也管理好自己的孩子。
这听起来没有错,但是何为家校共育?共育什么?
家和学校在对待孩子方面是需要共同协助,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家育是教孩子的礼义廉耻品德修养,是人格方面的塑造。学校教育则是注重知识的教育,答疑解惑。
但是现在的学校却把两者的教育都推给家庭教育,也就是推给父母,而不敢承担一点责任。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家长没有监督好;孩子在学校打架了,就是父母家教不好;孩子不听话了,也是父母没有教育好。
尤其是面对孩子的作业,暂且不论每天作业的量有多少,单单从辅导和批改作业来论,老师就成了高高在上布置作业的皇帝,父母则成了监督孩子做完做好作业,并且不能出错的评判者。
有些地区的有些学校和老师,很擅长在微信群和钉钉上评比优秀作业,发布孩子考试成绩。然后有些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的老师还会在群内批评成绩差的孩子和其父母。
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全班同学考的好了就是老师的功劳,考试不好了就是家长没有辅导好。
尤其是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学校和老师们也知道骂不得打不得,但是却学会了孤立成绩差的孩子,座位安排在最后、上课不提问不关注、评优评先更是不在考虑范围。
这就在有形无形中将孩子的自尊按在地上蹂躏一样,既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又让其父母备受折磨,无法在同学家长面前抬起头。
家校共育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但是前提是有轻有重、有先有后的。家校共育的家虽然在前面,但这仅仅指的是与家的亲密关系多于校,校则是更重要的。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远远大于在家的时间,正如范小青所言,“社会有分工,家长不是老师,家庭教育主要在孩子的修养、品格,道德以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而不是具体教孩子怎么做作业。”
更重要且多次强调的观点是,有一部分家长并不具备教孩子学习的能力,哪怕是之前媒体报道的父母均是上海复旦大学高材生,但是孩子依然是“学渣”一样,高学历的父母固然聪明,却并不具备教育的方法,也不是用同一种方法就可以套用到所有孩子身上的。
前几天,教育专家尹建莉发文《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一文引发广大读者和网友对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热议。
有人坚持有人反对。热议的焦点集中在三方面:
1、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该如何界定和纠正?
2、当父母脑海中出现灾难化的剧情该如何应对?
3、究竟是尹建莉“太佛系”,还是李玫瑾“更实用”?
两者的争论其实最终的着力点在于“家庭教育”如何更好地在家庭尤其是父母身上落地?究竟应该信奉李玫瑾教授,还是让孩子自由成长?
这已经不是尹建莉第一次“批判”儿童教育引发全网热议。
几年前她写的《“自闭症”大爆发背后的真相》就引发了关于自闭症家庭中“是否因为冰箱妈妈教育不当导致自闭症儿童”的讨论,并引发自闭症教育专家邹小兵发文与之“论战”。
尹建莉最有名的畅销著作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倡导的是“有心无痕”的教育。所谓“无痕”,是指任何场景下,教育孩子的方法尽量不要给孩子的身心留下伤痕,否则一点得不偿失,后患无穷。
正如网友评论,尹建莉和李玫瑾教育观点的交锋其实主要是,李玫瑾的教育观点站在家长角度看问题,家长不需要太多学习与提高,便可拿来操作;而尹建莉的观点,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家长如果不学习,不提高自己,很难理解与操作。
两人各有不少的粉丝追捧。其观点就会出现赞同与反对带来的分歧。
与此同时,许洪玲又提出了一条引发热议的提案——“家长”也要上课,拿“合格父母”证书。
她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在校内建设“家长学校”。探索“家长教育”之路的建设,特别是针对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家长,建立一对一的授课方案,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以定期讲座、案例分析、现场模拟等形式授课,在监护人群中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
巩建丽也提议:完善家庭教育体系,构建学校家庭互动、线上线下互补的新模式。
这种建议,当然值得提倡和拥护,毕竟,家庭教育真的越来越重要,只有小家安稳幸福,国家才能幸福昌盛。
然而常言说:屁股决定脑袋。人一旦在一个位子上坐久了,就会有一种不切实际的错觉,而他们总会想当然地站在自己的位置和角度思考普通大众所面临的问题。
就比如网友评价的一样“这个建议真是想当然啊!不切实际,现在好多学生家长在为生活奔波,哪还有时间培训。”
还有网友发出支持和疑问:“看到标题就想赞!能不能考试合格再让生。”
“这个其实很有必要,虽然扎心,但是人生来就会做孩子,却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
“家长上课你给发工资啊!”
“家长合格了还要老师干嘛?”
“全中国人不用上班在家教小孩陪小孩一同去学校上学可以,如果每个人都有你这么稳定收入,你说啥网名双手双脚赞同。”
“那些准备给父母上课的老师,又有谁知道他们是否都合格呢?”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这句话被国内很多教育学家和父母奉为圭臬。他们言辞凿凿地表示,父母如何学习怎样当一对好父母,都要经过考试才能当父母。
仿佛,感觉中国这届家长是最难带和最难熬的。
只要是不合格的父母、不合格的婚姻、不合格的员工以及不合格的各行各业,一经考试就可以变得无比胜任。一场考试或者一张试卷就可以解决所有难题。
可是,试问,谁又有资格出这样的试卷,谁又能制定标准答案,修改试卷打分呢?
每个父母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如果所有的教育和婚姻及各行各业都有标准答案,本身就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吧!
更何况,一部分屁股决定脑袋的所谓专家拍脑袋得出的结论真的接地气吗?真的能够一招鲜吃遍天吗?!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变成他们喜欢的样子,可是从来都没有问过孩子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很多孩子只能在父母的威严之下选择妥协和消沉,最终埋藏了自己的梦想和爱好,成为一个听话的机器。
很多学校和父母习惯用分数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孩子优不优秀,但其实孩子的优秀不应该体现在她的分数上,而是她能否把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做好。
那么,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批改作业究竟是家长的事还是全部依靠老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以及使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
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做个好老师不容易,做个好家长更不容易。而身教则更重于言教,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家校不是矛盾的不可调和体,需要的是两者有分工的结合,为此,才能真正实现家校结合下的孩子健康幸福成长,家庭幸福快乐。
【羿云天,郑州市作协会员,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自闭症疗育师,自媒体主编。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专注婚姻家庭、时事热点、影视评论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