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武侯为刘备做了一整套颇有远见的战略规划,预言了后来的天下三分,成为整个刘备集团的战略总方针,史称“隆中对”。这隆中对可以说是后世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谋士、将军都必须研究的必修课,并奉为宝典。
其实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几年前,东吴的鲁肃鲁子敬曾向孙权提出了类似的“吴中对”(或者被称为榻上对),可以说和隆中对不遑多让,同样是战略规划的典范之作。并且吴中对的全文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记入史书中,而《三国演义》中则毫无保留、一字不改的写进了演义中,而陈寿对于鲁肃发出:“此奇才也”的感叹。可以想见这鲁肃的高明和其对历史走向的把握是多么的厉害。
鲁肃的吴中对是怎么说的呢?“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从吴中对的内容上看,几乎就是孙吴在江东统治的全部写照,可谓料事如神,但是为什么在历史上吴中对没有隆中对那么有名呢?为什么诸葛武侯被后世万载传颂,鲁肃鲁子敬却并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呢?
1. 鲁肃说的太直白了,他拥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战略眼光,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战略家、外交家,其他人还没有达到他的高度。
2. 他的论点基础不被世俗接受,同样也不被儒家接受。他在吴中对中给出的基调就是“汉室不可复兴”,仅仅从这一点来看,后世没有一个政治家敢于直接认可(即使是间接认可可能都不可以)。因为汉室的正统地位是后世雄才大略的人主必须认可的。
3. 他的画江ge ju的方针从来都是真正的人主所不能容忍的。大一统的梦想永远是我们民族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没有人敢于正面挑战这个底线。后世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诸子百家没有人敢去撼动这个原则,一旦触及这个我们民族认可的底线都将被视为异端。
但是这绝对不妨碍鲁肃鲁子敬是一位战略家和外交家的定义。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明确给出了三国的走势,汉室不可再兴;曹魏不可能被灭;最好的结果就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鲁肃在提出自己的吴中对时,刘备还未找到自己的根基,诸葛武侯尚未出山,无人可以找到可以和曹操抗衡的人物。当诸葛出山,刘备新败,鲁肃的战略眼光已经一眼看出能和东吴一起抗击曹操的只有刘备,其他人虽然暂时实力比刘备强但是都无法和刘备相比,这是何等毒辣的眼光啊!基于这种认识,鲁肃迅速对自己的吴中对战略进行了调整:
1. 立即开启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大计,这是东吴战略的转型
2. 刘备借荆州,其中鲁肃的功绩绝对是不可小视,而就是凭借一个荆州,就将曹操的兵峰直接引向了刘备,东吴坐收其利,仍旧沿着吴中对的基本战略目标在前进。后世的各种外交战略中缓冲区、缓冲带、缓冲国等等概念可以说都是一种外交策略的延伸,其目的都仅仅只有一个:避免直接面对自己的对手。
3. 在其执政过程中,极尽全力维持这孙刘联盟,其外交策略和手段直接服务于东吴的战略目标。
可惜了,这位出色的战略家的战略构思最后被他的后继者所抛弃,孙刘联盟迅速出现巨大裂痕,最终导致曹魏有机可乘。东吴的军事外交继任人无疑有很多出色的人才,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优秀的战术人才但是再也没有战略天才了。虽然东吴和曹魏有着漫长的边境,但是拜长江天险和东吴水军犀利所赐,曹魏兵峰直接指向蜀汉,最终打破三足鼎立的平衡,灭蜀伐吴,三家归晋,三国演义告终。
纵观三国,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一种梦境中徘徊,无法自拔,从曹操、孙权、刘备、郭嘉、诸葛。。。所有的人都在做一个梦,但是这个梦外只有一个人是清醒的,是谁?鲁肃鲁子敬。真的是世人皆醉我独醒,鲁肃就是那个时代最孤独的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位为自己的战略奔波一生的外交家,他将外交这一个国家工具运用得神乎其神,充分为自己的战略构思服务。但是却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