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如何把握师生交往的度,既不失教师威严又不至于离学生太远?我想到了一位被其学弟成为“甘草”的老师——于永正老师。他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书中就谈到:要做个“甘草”老师,温和、宽容、善待学生。于老师的甘草哲理,这几年我一直在修炼中,已初见成效。
要想做“甘草”,就要做到温和,把微笑作为自己的名片,让学生觉得你喜欢他。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捕捉到,他们会对老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若老师总是以微笑面对他,用一举一动透漏出对他的喜欢,那学生自然而然也会亲近你,喜欢你。
要想做“甘草”,就要做到宽厚包容。当学生犯错时不要急着发脾气,指责他,而要努力平复心情,多反思自己,静下心来了解具体情况,查找犯错原因,心平气和和学生一起商量改错。记得有一次,中午课间操其他同学都去做操了,我们班小轩和小静偷懒没去做操,待教室里将好几个同学的墨囊拿着玩,做完操不一会儿几个学生便气冲冲地跑来告状,当我看到被蓝墨汁污染的教室地板,内心很生气,本想好好批评他们一顿,但转念一想,孩子可能是一时兴起,他们不一定是故意这样做的。于是,我微笑着说:“同学们,他们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但老师相信他们不是故意的,让他们亲自把地面收拾干净,把墨囊赔给同学,你们同意吗?”同学们纷纷点头,随后我和他俩一起擦净了地面。第二天,他们买了新墨囊如数还给了丢失墨囊的同学。这件事就这样和颜悦色的处理了,自此以后,我们教室里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宽厚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当遇到学生犯错时,我们要努力做到“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面对学生,“理解”是前提,推己及人的理解对方,有了平静的心态就有了处理问题的智慧。若老师能容人之过,谅人之短,那学生怎会不喜欢你?
要做“甘草”,就要做到“调和”。在中药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想让学生喜欢你就成了天方夜谭。不管是“温”还是“厉”,我们要努力寻求并把握好相对合适的“度”。比如,当学生有进步或者表现优异要及时鼓励肯定;当学生骄傲自满时要及时提醒敲打;当学生犯错时要有相应的惩戒,但不要忘了当他改错后找机会再夸夸他。每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的个体,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宽严有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既喜欢你、信服你,又敬重你。这其中的“度”,就跟中医下药一样,要适中,要恰到好处。
要做甘草,就要做到以身示范。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 ,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汉代的班固也曾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都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要讲卫生,那我们自己每天就要着装整洁大方;我们要求学生说到做到,那我们自己就要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答应学生的事要做到,给学生许下的承诺要兑现;我们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规范,那我们在上课板书时和批改作业时就不能随意,而要一笔一画,给学生做好示范;我们要求学生要喜欢读书,那我们就要做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在和学生相处时,多给他们讲讲你阅读时知道的故事,有趣见闻或者最新新闻等等。
要做甘草,就要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作为小学老师,我们既要精心备课上课,还要坚持培养广泛的爱好,比如跳舞、画画、读书、运动等。在课堂上,随着古诗的吟诵绘出一幅妙趣横生的板画,要么随时随处点缀几句名言警句或丢一两句幽默笑话,这样的课堂有时让学生捧腹大笑,有时泪湿衣袖,有时引得学生手舞足蹈,有时陷入沉思,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也就喜欢这样的老师。课余时间,羽毛球、兵乓球、跳绳、下琪……老师跟学生玩的不亦乐乎,而且样样不逊色,学生便会环绕在老师的周围,叽叽喳喳地惊呼,这样的老师,学生怎能不爱不敬?
千教万教总关情,为师之道在于人。为师者要努力做好人,做温和的人,做宽容、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做动脑子、有智慧的人,做一名“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的人,做有影响、多才多艺的人。这样的人,宽严有度,堪称“甘草”老师,也就能有效把握师生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