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整的成长》,我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绵长的画卷,一个婴儿出生了,这个新生儿不自主地挥动着小手,一点点地探索世界,逐渐学会爬,并开始蹒跚学步,接着出现一个儿童在欢快、喜悦的奔跑着,直到他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自我。这看似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成长,到底有着怎样的独特秘密?
一个生命从与母体剥离时就携带着那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精神胚胎”,如同一粒种子一般,只要拥有适宜的环境,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和水份,就一定会破土而出,长成他本该成为的样子。桂花种子一定会飘出沁人的香气,而橡树苗也一定不会长出柳树叶子。
一个生命的成长必须成为他自己,而成人能做的就是先了解他。
我们讲“儿童是祖国的希望”,讲了几十年,直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生只不过是童年经验的不断轮回。自我的这粒种子在生命的早期已经撒下并萌出嫩芽。看着园里的孩子,我经常想像他们成年以后的样子。
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包含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及精神六个部分。而这所有的部分都不能由成人教导、赋予完成,必须经由身体而不是头脑,让儿童自己感觉,使孩子拥有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体验。但仍有许多父母认为孩子成长只要给予身体营养再教给他们认知即可。
上学时读到海伦凯勒写自己认知“水”的过程,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他活在丰富的感觉中。之后儿童才会从感觉走向认知。而现实中有多少父母会在孩子处在感觉中时冲上前制止孩子,代替孩子,阻止了孩子感觉的同时也切断了孩子与事物的连接。
做父母必须时常觉知自己。我们身边的成人有多少能够清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有多少人能完全接纳自己的喜悦、哀伤、愤怒、恐惧、羞耻、内疚,当情绪来了不自觉地制止、否认、压抑,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告诉他不哭,害怕时候跟他说不怕。当一个男孩从小被要求“要勇敢”,“男儿有泪不轻弹”,于是他成年后只能接受某一两种情绪,而其他压抑的情绪总要找出口,于是情绪变得扭曲,所以我们能看到有人哀伤的时候愤怒,恐惧的时候愤怒,内疚的时候也只剩愤怒。
当一个成人无法体会自己真实的情绪,感觉也渐渐麻木,自然也无法看到儿童的感觉及情绪。一个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来到陌生人家,他有害怕和不安全感,他会躲在妈妈身后看。他需要观察,这是最自然的。即使在场有之前玩的很好的小朋友,只是一个月不见面,他仍然要观察。而大人会一把将孩子拉出来“赶紧叫人!真丢人!”“去!去玩呀!”待孩子感到安全,放开了,玩的开心时说“我不要回家,我要在这里玩。”旁边的大人则会说“刚才叫你玩不去!真是不听话!”。当孩子要观察的时候不让他观察,当孩子开心的时候不让他开心,我们几乎都是这样长大的。若儿童失去了感觉、失去了对自己情绪的觉知,会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最后分享鲁米的一段诗:
有一颗光的种子,种在你里面。
你必须用自己去浇灌它,否则它就会死亡。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