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医生的“超能力”养成记

AI来了,医生准备好了吗?

AI已经不是科幻电影里的东西了,它实实在在走进了我们的诊室和实验室。从辅助诊断到药物研发,从数据分析到健康管理,AI正在改变医学的游戏规则。我在天津培训时,看到来自全国的医生、大学老师和研究者们对AI的热情,大家都摩拳擦掌,想用它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

但有个问题摆在眼前:用好AI,到底难在哪儿?很多人觉得,只要学会点几下鼠标、敲几行指令,就能让AI听话干活。可现实呢?我发现,技巧好学,思维难改。


天津培训的顿悟:技巧是小事,思维是大关

5月24日和25日,我在天津带了一群医生和研究者上手AI大模型,比如DeepSeek。教他们怎么用R1思考模式挖掘深度分析,怎么用联网模式获取最新文献,怎么用绘图功能生成示意图。这些操作其实不复杂,半天时间,大家基本都能上手。

但到了实操环节,问题来了。有人用AI生成了一个研究方案,结果一看,漏洞百出,直接扔了;有人抱怨AI给的答案太笼统,干脆放弃。我问他们:“你们有没想过再问AI几句,把答案磨得更好一点?”大部分人愣住了。这让我意识到,AI的真正门槛不在“怎么用”,而在“怎么想”。

AI不是魔法棒,而是医生的得力助手。

AI思维的三大支柱:提问、判断、追问

用好AI,核心在于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问、判断、追问。这三招听起来简单,但用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提问:别含糊,要精准

第一步是提问。你得学会问对问题。比如,想让DeepSeek帮你写个临床研究方案,别笼统地说“写个肺癌治疗方案”,而要具体到“针对EGFR突变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方案”。问题越清晰,AI的回答越靠谱。

提问是智慧的起点,好的问题能点燃AI的潜能。

判断:AI不是神,专业靠你

AI吐出一堆东西后,别急着全盘接受。得用你的专业眼光去挑刺。比如,DeepSeek给了一个方案,你得看看它是不是符合临床指南,数据分析方法靠不靠谱。AI是助手,不是决策者。

追问:不满意就再磨

如果AI的回答不够好,别急着骂它笨。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追问。比如,你可以说:“这个方案太粗糙了,能不能细化一下研究方法和统计部分?”通过几轮互动,AI的输出会越来越贴近你的需求。

追问是智慧的深化,AI是你磨出来的。

打破幻想:AI不是全能选手,而是你的最佳配角

很多人对AI有误解,以为它是个万能的神器,能取代医生开处方、做决策。醒醒吧,AI没那么神。它可能会漏掉关键细节,也可能会生成不靠谱的建议。天津培训里,有人问我:“AI这么聪明,未来是不是医生都没用了?”我直接怼回去:“AI再聪明,也代替不了你的临床嗅觉和人文关怀。”

AI的真正价值在于放大你的能力。比如,它能快速筛选文献、生成初稿,但最后拍板的还是你。别指望AI包办一切,它是你的最佳配角,不是主角。

AI时代,医生的‘超能力’藏在思维里。

怎么练就AI思维?三招搞定

说了这么多,AI思维到底怎么培养?别急,我给你们支三招,简单又实用。

多上手,多试错

AI不是看说明书就能会的,得上手试。比如用DeepSeek写个病例分析,试着问它不同的问题,看看它能干啥,不能干啥。试错中你会找到感觉。

保持好奇,别怕问

AI技术更新快,别觉得自己是专家就停下来。多问、多学、多琢磨。比如,问问AI能不能帮你分析最新的EGFR突变数据,看看它能挖多深。

找机会实战和交流

光自己摸索不够,和同行交流更能开脑洞。6月20日至21日,我会在郑州再办一场两天的实操培训,欢迎你们来一起玩AI,现场答疑,包教包会。


结尾:和AI跳支舞,未来更精彩

朋友们,AI时代不是威胁,而是机会。学会用AI思维驱动它,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研究能力像开了挂一样。用得好,AI能让你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精力花在更需要创造力的地方。

我叫王伟强,写过《AI赋能医生》,也一直在路上和你们一起探索。让我们和AI跳支舞,迎接医学的未来吧!

与AI共舞,医学的明天会更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