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系列的文章,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第三则。
1.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傅佩荣译文
译文: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傅佩荣:
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外表上,就很难会有仁,这是内外轻重的分别。“仁”在此译作“真诚的心意”。因为巧言令色只注意到言和色,只是对外,忽略了内在的真诚。
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就贯彻在“仁”的概念上,要把人类的生命从开始、过程到结束,整个连贯起来;无论如何,这一生就是要求仁,得仁。
本章绝不是说巧言令色就没有仁心,而是针对缺乏“真诚的心意”(仁)来说少了真诚就无法自觉,真诚的目的是为了自觉,让内外合一,让自己经常警觉到:我是主体,我是一个人,我在说话,我在做事,我在显露表情,我表面在微笑时,心里不可以无动于衷。
3. 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巧其言、令其色,也就是说用巧妙的辞令装饰言语、装出和颜悦色的神情,这样的表现的话很少是仁的表现。结合上一章说孝弟是行仁之本。这章就说了什么表现不是“仁”。“君子务本”,花言巧语、只顾外在的矫饰而忽略应发自本心,不是儒家所提倡的。
4. 弘丹学习心得
我读这则论语的感悟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永远保有内在的真诚,不可以说一套,做一套。要以诚待人,真心相待,而不只是表面上的热情和熟络。我自认为,自己与别人相交时,还是以诚相待的。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要真诚得对待他人和自己。
有些人,天生自来熟,在社交场合,习惯说很多客套话,而心里却完全没有感觉,只是把别人当作完成任务的工具,所以对工具非常照顾(巧言令色);等到事成后,再见面时,就不认为对方还有任何用处。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容易互相利用,缺乏真诚的情感。
在生活中,我也有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和谁都很熟络,和谁都很亲切。他们擅长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做一些表面的热情,但是,他们并没有真心来与你交流,像戴着一副面具,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热情,一样的客套话。他们虽然看着与很多人都熟络,但,真正交心的可能没有几个。
语言是用来交流和交心的,一个人是否是真诚的,是很容易就看得出来的。当你主动地与别人交心,他也会与你交心,当你只是言语上的熟络,对方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真诚,巧言令色是不可能换来真挚的友谊的。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摘自南怀瑾解《道德经》)
以前结识过一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当时曾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才能,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善辩与善恶的关系问题。
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修炼人,就感觉到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差异很大。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顿时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不管是人生的修行还是一般的社会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
细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
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修口德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5. 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第一则&第二则的理解
论语首句就说“学而时习之”,那学的是什么呢?儒学就是君子之学,最重要最应该学的,当然是君子立身之本了。所以第二段就是介绍这君子立身之本——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儒家认为君子的职责,应该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保障社会和谐。当然,这也是一个贵族应该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回到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儒家认为君子需要努力学习直到成为本能的就是仁,而要修炼仁道,就要通过对仁的本——孝悌的不断练习。仁的本就是孝悌。
人们为什么要犯上?上位者的权势、财富、地位都是在下者所羡慕的。当在下者只看到上位者的赫赫威仪,不去关注上位者所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时,心中就容易产生贪念;在下者如果不敬上位者,那么在被役使时心中就会不甘。有贪婪和不甘的念头而如果不加以克制,就会发展到犯上以至于作乱。反映在现实中,就是一些人为了“往上爬”而无所不用其极,在竞争中采用种种非常规的、不道德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其实“犯上”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彼可取而代之。
“孝”和“悌”都是对待家中长者的态度,做到这两点,首先要有一个“敬”字,要把上位者的责任摆在权势和利益之上。了解领导的责任才能体会做领导的难处,这样才不会犯上,才能打到上下和谐。儒家修行,讲究修身、齐家而后才治国平天下,其基础就是通过“孝悌”修自身的仁,进而做到齐家。而后将“孝悌”之道拓展到人群相处之道进而形成“礼”,并通过“礼”来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