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论语第三则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学习笔记和心得
“鲜”是很少有,本章的意思是,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外表上,就很难会有仁,这是内外轻重的分别。“仁”在此译作“真诚的心意”。因为巧言令色只注意到言和色,只是对外,忽略了内在的真诚。孔子的“仁字有️三义,即: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以“仁”来彰显人的生命历程,就是使人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人之性是“向善”这是天生的;人活着,就是人之性。人之道是“择善”,人生要走的路需要选择,有可能选对选错。人之成是“之善”,代表人的完成,即完成人的使命,或实现人的意义。这三个层面:“人之性”是开始,“人之道”是中间的过程,亦即人生的过程;“人之成”是结束,也就是完成的阶段。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就贯彻在“仁”的概念上,要把人类的生命从开始、过程到结束,整个连贯起来;无论如何,这一生就是要求仁,得仁。本章绝不是说巧言令色就没有仁心,而是针对缺乏“真诚的心意”“仁”来说少了真诚就无法自觉,真诚的目的是为了自觉,让内外合一,让自己经常警觉到:我是主体,我是一个人,我在说话,我在做事,我在显露表情,我表面在微笑时,心里不可以无动于衷。“巧言令色”是假,孔子深恶痛绝,但真也不一定讨他喜欢。嘴上没把门的人,情绪激动的人,如仲由,心直口快,和巧言令色有区别,孔子也不喜欢。他更喜欢的是不说话和少说话的人——闷葫芦式的人。“巧言”的反面是“讷”是言语迟钝,说话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象木头疙瘩。他喜欢的就是木纳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怀揣真诚之心,适时巧言令色,也是可以的。但不排除有在做秀,光说漂亮话,事做的不咋样的人。人要不时的内观自己,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