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童心的一篇文章,写出了很极端的一个例子,应该说是特别生动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是被他的老师称之为胆小如鼠的一个人。
然后回溯到家族史,也就是说很有遗传的影子在里边,但是孩子的爸爸死于那次并不胆小的冲了过去,这应该给孩子留下了更多东西。
孩子的妈妈也有很消极的东西,这些观点可以和孩子的老师同学放到一起,在孩子爸爸离开以后,他的生活环境狭窄到了只有这么小。
关键是那几个同学,帮助强化了胆小如鼠和主人公的密不可分,直到主人公拿起了一把刀,可是放下那把刀的理由,竟然不是胆小,而是因为情义。
当他被自己最好的朋友伤了一次又一次,当他想到父亲最后给自己的勇气,他拿起了拿把刀,很不可一世的冲了过去,他没有想过胆小如鼠。
然而,他也不可能像他的朋友那样胆大,那是一个可以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并且非常市侩的人物,换工作实现了,涨工资也实现了,就连一座房子也还是轻而易举,就实现了。
这就是胆小如鼠那个人最好朋友的事迹,也是这个朋友把胆小如鼠这个人逼进深渊的,让他彻底胆小如鼠永世不得翻身了。
我最关注的还是这篇小说的前边,也就是在我非常熟悉的生活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用比喻的方法讲解的几个词语。
直到胆小如鼠,抓住了很有趣味性的几个问题,让大家都回答,然后锁定给了主人公,连鹅都害怕,在全班独一无二了。
因为所有男生,和所有女生都不害怕,这样胆小如鼠就很容易理解了,于是连鹅都害怕就成了最大的罪证,可以最完美的解释胆小如鼠了。
我们的校园应该也有这样的评价逻辑,看起来很权威,其实是最没有根据的想当然,怕鹅就是胆小如鼠吗,就像这个孩子的爸爸开车时不闭上眼睛,是因为害怕呢,还是因为安全。
孩子也有自己的体验,相信有这样生活体验的人,都会非常害怕鹅,还有一点就是许多孩子都有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只是被老师很有诱导性的询问给点醒了。
只有这个孩子比较单纯,他自己站出来承担了这一切,帮助老师完成了教学,却被老师当成了把柄,这应该就是很多教育者的悲剧,我们总在怀疑单纯和好意。
而工作以后,厂长就是另外一个老师了,这就是余华笔下的权威代言,妈妈也好,老师也好,同学也好,厂长也好,他们全都是胆小如鼠的,可是他们色厉内荏,除了这个孩子和他的爸爸。
两个非常有社会良知的人,两个可以时刻怀有善意的人,即使为此付出生命,也没有阻挡他们的始终如一,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司机。
在胆小如鼠这件事上,他们善良并且温暖,这也许就是人性在极端情况下的委屈和迂回吧,面对那些像主人公朋友那样的人,胆小如鼠也就是软弱可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