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听书一直都是拒绝的,以一种全程贴合讲者脑回路的方式,一种线性吸收二手知识的学习方式,与我曾接受过的体制教育类似。这也是我为何喜欢看书,但是不喜欢上课听老师讲课的原因,以至于高中时成绩一落千丈,最终只能选择成为美术生(此处无贬义)。
小的时候看书,总是将书奉为真理,对作者也倍为敬慕,对于其思想也是全盘接收。稍大一些(初中),知识学习多了,就有了自己的看法,渐渐形成体系,也会加以比较、识别、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实我不太明白为何会存在线下的樊登读书会,在我看来,樊登读书就是线上的知识付费,类似喜马拉雅、逻辑思维、得到之类的平台,大家在家刷刷手机学习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聚在一起来看一个线上的视频。
也许是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一种学习的习惯吧。想象一下,10多个人围着一个电视机,看着一个中年男人夸夸其谈,全程50分钟,没有人说话。如此巨大的学习热情,也是让人非常钦佩的。只是我百无聊赖,光在统计樊登老师讲书的时候眼睛往右下角扫视与左小角扫视的次数(大约8:2)以及看提纲的次数去了。
在50分钟的时间里,我观察了参加者的情况,低头的、刷手机的、神游的,平均每个人的投入时间百分比,估计是30%左右或者更低(不精确)。
这本书的内容,我看过一半,听着樊登老师视频中的讲解,就生出一个念头:“我们看得是同一本书吗?”。樊登老师在讲书的时候,很容易展开个人的观点,这些观点跟这本书没有关系,而且不知道是源自什么理论基础,更多的是一种“思辨味”(这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与演讲能力有关)。
我是比较排斥这种讲解的,不严谨。书籍的分享和讲解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带给听者真正有用的知识。书籍的作者将经过实践总结的知识通过书本的方式分享给大家,而作为讲者,最重要的是将书籍的内容准确精要地传递。如果加入个人的解读,也是要结合讲者个人的经验,给出谨慎客观的分析,而不是一种思辨、断言和自嗨式的演绎。
加入未经检验与证实的内容,依附书籍达到一种嫁接传递。在我看来,这样的方式,是对作者与读者的不尊重。
体验了一堂久违的“宣讲课”,总算到了交流的环节,带领老师通过提问,让我们总结今天的收获。通过这个提问,让我意识到,积极思考方式的重要性。就算是这样一场我认为毫无匹配性的“集体看视频”读书会,也让我得到了启发。
这个启发就是:任何由心而发的分享,都是有价值的,都可以帮助到匹配的人。(匹配很重要,樊登读书会还是帮助到了很多人,也许在我小学时,会是樊登的粉。)
这个启发极大的激发了我写作与分享的热情、信心和动力,也推动了我的行动。同时也让我敢于说一些不太一样的观点(比如这篇文章)。
tips:在我看来,读书会最大的价值就是交流、分享不同的观点,并给到参加者启发,落实行动,提升自己,改变生活。
回到读书,其实我并不推荐大家去听书或看别人总结的书的内容,去吸收「二手」的知识,你可以将它作为了解这本书的「前菜」,但即使是泛读,也需要去读这本书本身。
因为每个人的视野和理解,都仅代表他个人,更重要的是,都会存在必然的「偏见」。这也是我不推荐大家将樊登读书会作为主要的读书方式,因为那样太局限了。
不要读一个人的书,更不要听一个人讲不同的书。
保持你的思维独立性,发展自主思考、学习、实践的能力,才是阅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