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8月份开始学习叶武滨老师的时间管理课,从时间管理100讲,到他的进阶课、九段课;几年来又带孩子参加了亲子时间管理课程、PPT课程,同时参加了数次各类线上课程、直播、实践营等等;阅读了《吃掉那只青蛙》《清单革命》《搞定》一二三,还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事第一》等书籍,对于目标设定、时间记录、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时间记录和复盘等内容都已经熟悉和了解,知识的部分已经都搞定,就差从行动到反思、再行动再反思提升的过程。
经过两年多的践行,虽然距叶老师的境界“易”慢生活、“效”高效工作、“能”战略性专注还有很大差距,不过还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这三年来,顺利拿下了心理学同等学力国考,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拿到了第二个硕士学位-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理学硕士学位,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还参加了两个长程的心理咨询培训。总体来说对自己这几年的进步还是比较满意的。
《百岁人生》告诉我们,退休以后还有几十年的时间,那么我们现在就要为退休以后的生活创造经济、文化和技能条件,不能等到60岁退休的时候才开始考虑晚年生活,那就迟了。
每日晨间日记都从每日青蛙、小确幸、反思与收获、财富、亲子、健康等维度对昨天的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规划当天的要事;周计划、月计划做得不太好,半年总结、半年计划和年总结、年计划做得比较好。现在回顾过去几年的半年、全年总结,经常有非常惊艳的感觉,哎呀,我竟然做了这么多事情。
从记录每日晨间日记之后,我就没有之前年底感慨今年一年啥都没干的情况了,因为往前一翻,可以看到一年满满的成果;规划未来的任务目标,基本上每年可以实现80%,这就跟我们做城市五年规划一样,做规划有可能完成60%或者80%,但是如果不做规划,可能就连20%都完不成,因为没有目标,脚踩西瓜皮,滑哪儿算哪儿,虽然勤奋,但结果一定是低效。
写了两年多的晨间日记,我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有以下几点:
1.学会了给自己正反馈。没有做每日晨间日记的时候,经常会对自己没有能够按时完成一些任务而懊恼,经常有很多负面评价。而叶老师说“查看昨日计划的实现程度,如果已经顺利取得成果,就记录收获并嘉许自己”,给我很大的启发。每天在写日记的时候,先把已经完成的事情的成果过一遍,嘉许自己的努力;再看哪些事情还可以改进的。
这样正反馈的结果,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特别是很多小情绪的记录和分析,对比两年前,已经淡定很多了。同时,即使没有完成目标,也给自己提出努力方向,而不是反复自我否定。
2.尽量实现“高能要事”。通过每天的作息时间记录,对比当日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发现自己的能量状态规律,把三只青蛙就是最难的事情尽量放在早上做,特别是同等学力备考那段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来看书,效率很高。如果在能量低的时候做艰难的任务,就会非常痛苦效率又低。
最近又听粥左罗的时间管理课,对于每日计划这件事又有了新的认识。下一步会做1000天的日记目标,需要在理念和行动上作如下的进阶:
1.内容分为昨日反思和今日清单两个板块。
写反思的时候尽量简练、细碎的事情不用详细记录,重点放在成果、收获和精进方向上。做规划并非只写当天事件,而是过去记录的日程在当天的体现,做好提醒,就比如我昨天赶火车,那么早上写当日计划的时候,就一定把出发时间定一个闹钟提醒自己。当日清单是弹性的,做好重要性排序,还要留出空白时间,应对紧急和临时事务。
2.经常做计划、持续做计划,但不用执行得很完美。
实际工作生活中会出现很多意外和临时事件,而且会受到自己身体状况的影响。往往精力旺盛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但如果腰疼、心脏不舒服或者没睡好头痛的时候,就要放松要求,以健康为第一要务,留出执行的弹性。
3.要重视周末和假期的规划。对于周末、清明、端午、五一、十一、春节等假期要做好规划,同时还要重视各类纪念日标记,避免到了纪念日才发现安排了很多工作任务。
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
晨间日记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执行的效果,拉开人生差距的是,每一天看你是否抽出一定时间,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是从目标倒推,倒推到每月、每周和每天的小步骤。这样积累下来重要紧急的事情就越来越少,我们就能从容应对。平凡的每一天做到日日精进,累积起来就是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