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借他人之口,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看法总会过时,而故事永不过时。
我几乎是在一瞬间就想到了《论语》,我在想,孔子的看法为何从未过时?或许是因为一般人的看法太过肤浅,才导致看法经常过时或者失效。而那些洞悉人性的看法,往往能够经久不衰,它们的生命力甚至要比小说更加顽强。
客观来说,故事比看法更能吸引我,我想这对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但同时我也很清楚,我对《庄子》的喜爱,正是由于透过其故事所得到的看法,于是我发现,很多故事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表达看法。
这么说,我们喜欢通过故事来得到看法,是不是因为我们愿意通过付出一点小小的努力来得到结论,而不是由人强硬的直接的将结论告诉我们呢?在这个过程里会有一些闯关和猜谜的乐趣。
然后我又想到,会不会是因为我们更在乎过程,而不是那么在乎结论(看法),虽然我们读一篇小说后,总会费尽心机去思考,这篇小说到底在讲什么,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但实际上我们更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而结论往往是无关紧要的。
流星的开始和终结都是湮灭,然而过程却灿烂无比,让人难以忘怀。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