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唐代大诗人张继的千古绝唱,不仅火了自己,还火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一千多年来寒山寺的钟声浑绵不绝,悠悠扬扬,很容易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穿越到《枫桥夜泊》的诗境里去。可是,寒山寺的钟声,还是张继在唐朝听到的钟声吗?有一则离奇曲折民间故事,似乎告诉我们一切早已改变,物尽人非。
寒山寺是我国十大古刹之一,始建于公元502年——519年,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相传唐朝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由天台山来此住持,利普明塔院遂改名寒山寺。
当时寺中有一口大钟,以钟声悠扬洪亮闻名。唐代大诗人张继一次途经寒山寺,夜泊枫桥,半夜听到钟声,触发诗情,写下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自张继的诗问世后,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寒山寺愈加遐迩知名了。现在,每当除夕之夜,常有日本香客专程赶到寒山寺聆听古刹的钟声。他们似乎在聆听这钟声里流淌的传说。
经久前,有一年天气反常,大雨连月,大水冲毁河堤,到处一片汪洋。这天早晨,寒山寺门前古运河岸边,漂来了一口巨大无比的青铜古钟。钟口朝天浮在水面上,顺着波浪起伏,撞在岸边的石头上,发出沉郁雄浑的响声。响声惊动了寺里的大小和尚,一起跑出来看个究竟。和尚们见大钟在水里沉浮着,钟口里竟无一滴水珠,都啧啧称奇。因为寺里正好缺一口大钟,住持寒山便吩咐众和尚合力打捞,想把大钟搬上岸来。
那时,寒山寺里只有37个和尚,大家齐心协力,横拖直拉,可是连99条粗麻绳都拉断了,始终不能将大钟拉到岸边。大和尚拾得还不死心,他暗暗下定决心,坚决要将大钟拉上岸。
拾得将竹竿往地下用力一点,纵身跳到大钟里。大钟摇摇摆摆借拾得的力,很快向河心漂去。谁知,到了河心后,大钟像船一样飞快地朝正东驶去,众和尚大惊失色,拾得也慌了手脚。不知过了多久,拾得乘着大钟漂流,到了一个叫萨提的地方。萨提人听说拾得来自中土,莫不惊诧,赶紧用牛把大钟拉上了岸,殷勤接待拾得。
拾得将大钟和竹竿送给了萨提人,他们把大钟悬挂在村子正中,又将竹子插在地上,不久便长成了一片竹林,拾得也只好住了下来,靠农耕度日。
自拾得走后,寒山住持思念成疾,连做梦也不断喊拾得的名字。和尚中有人出了个主意——敲钟寻人。希望拾得听见钟声可以循声而回。寒山请冶钟师傅依照大钟铸了一口模样相同铜钟,挂在寒山寺的钟楼上。
寒山寺的钟声无远弗届,一敲就响彻四方,而且漂洋过海,传到了萨提。拾得听到了钟声,知道那是寒山的心声,于是也敲响大钟,钟声从萨提传到了寒山寺。虽然相隔千万里,钟声彼此呼应,声声不息,就像故友重逢,诉说衷肠。据说萨提位于日本或印度,拾得一直住在那里,没能重回故土。
我想那一夜,张继听见的钟声一定便是这思念的钟声,催人回家的钟声,就是这样的钟声让诗人陷入于无尽的哀愁之中,写出了《枫桥夜泊》。
令人惋惜的是张继聆听过的那只钟早已失传,不知了去向。后来到了明朝嘉靖初年,寒山寺僧人本寂重铸了一口巨钟,悬挂于寒山寺。可惜这只钟也没有保留下来,传说不知什么原因在明末时流入日本,并被融毁。康有为有诗云:“钟声已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康有为曾流亡海外,在日本旅居14年,他认为明钟为日本人所取,应该有一定的根据。
明钟流失后,寒山寺历经几次战乱,房屋被毁,法器无存。直到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重修寒山寺,又铸了一口大钟,悬挂在六角钟楼上。此钟口径1.24米,高1.3米,重约2吨,色泽黝黑,音质淳厚。上铸“古寒山寺”和“大清光绪岁次丙午三十二仲冬月谷旦”等铭文。
1906年,日本人士山田曾在日本搜寻寒山寺古钟的下落,但无果而终。同年,山田捐资重铸铜钟,造出一对,一只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只赠送给了寒山寺,这只小型铜钟一直悬挂在寒山寺大殿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