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1届9班王子烨
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古镇,在蓊郁的松柏掩映中,在清晨的鸟雀泠然中,有一座古色古香,充满江南特色的“顾炎武墓及故居”。在亭林祠的门两边刻着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两句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联句高度概括了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一生,使游人赞叹不已。
加入复社,投身抗清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人。由寡母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等忠义之节。顾炎武幼时就很好学,每夜读书直至二更方眠。十八岁时顾炎武前往南京参加乡试,在这一时期加入复社。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明弘光元年(1645年)顾炎武由昆山县令杨永言推荐前往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南都败后,弘光帝被俘,南明小朝廷崩溃。于是顾炎武潜回昆山发动抗清斗争,但是寡不敌众,抗清失败,其母王氏也绝食殉国。由于顾炎武仰慕王炎午的为人,于是改名“绛”为“炎武”。
游历天下,拒绝仕清
顺治十三年(1656年)随着各地抗清运动的失败,顾炎武萌生了北游结交抗清志士,考察天下山川,以图再举的念头。这一想法也有避祸的意思。顺治十四年(1657年)顾炎武尽数变卖家产,从此不再返回故乡。此后二十余年,顾炎武如同闲云野鹤一般四处游历,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各省“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访遍各地古迹,晚年来到陕西华阴卜居。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开博学鸿词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 并且以死拒绝应召。在北方游历时,顾炎武写就了著名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肇域志》等。
引古筹今,经世致用
与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顾炎武的思想中充满着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深刻而彻底的反省、对既往的文化思想进行深入反思的哲学精神。他的哲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提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 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在治学方面,顾炎武尤其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他认为明末心学搞得社会“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因此他提倡“实学”,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他的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就是以对社会有用为目的而著写的。他的这种“经世致用”的严谨态度,开创了清朝严谨的考据之风。后世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便是在这种严谨的学术风气中写就的。
顾炎武坎坷磨难的一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汇集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治国兴邦的优秀智慧,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思想都产生了全新的理论创造。顾炎武最终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年七十。他死后葬在故乡昆山,他的墓也成了当地游览凭吊的名胜古迹,这里也自然汇集了许多楹联题词,摘其一联作为本文结尾:
“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